咱就是说,去留学的脑子就是灵光,经常能干出一些反向操作。人家吃留学读书的苦,他们吃操碎心的苦。也是没谁了。

今天我们聊下留学生一些极其拿手的反向操作。

一、老父亲啊,不要无效社交了!

国内都是家长激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些留学生就是反向操作,人在英国,操起了老父亲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那些江浙家庭出身的留学生,家里是开厂的,孩子来到英国后就天天劝诫自己老父亲要学会整合资源,周围那么多同行厂子,咱联合起来,一起来欧洲考察考察,顺便把产品做出来。

什么,老父亲不听?那得天天语音和文字轰炸,强迫老父亲给自己复盘和拆解当月营收和销量问题。

不得不说,这类留学生,在思维层面上赢麻了啊,鸡自己有啥用,得鸡老父亲,自己未来安心继承家业,或在海外找找机会打打辅助就够了。

二、反复和家里确认,自己是不是富二代?

留学生出门在外,其实有的可心酸了。毕竟刚刚过去,物价都要换算下汇率,一换算,啥都贵,可不敢随便花。然后自己做饭,要么三餐改两餐,要么午餐就买个面包充饥。公交车都不愿意坐,买个二手自行车,蹬的比谁都快,外面寒风凛冽的吹,内心没来由的一阵拔凉。

来英国留学的,基本都是中产家庭打底,周边富二代比自己想象的真的多,人家可能一个包一双鞋,一件私人订制的礼服,可能就是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不能比,一比自己就很委屈,挺自卑。根本和他们社交不起来,不是不想社交,社交也得有运营成本的啊。于是只能宿舍,学校,图书馆,和蹬自行车的路上来回往返,偶尔奢侈一把点个外卖,周末打个零时工,圣诞或复活节欧洲跑一跑。也算对得起自己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学的路,这类留学生感觉自己敏感很多。在国内人家觉得他们是富二代,生活费拉满,在这里,自己啥也不是,感觉自己拉低了人家的均值。

所以恶向胆边生,每次和父母聊天,都有意识无意识的想和家里确认,自己是不是有富二代之姿?家里是否隐瞒了什么?自己快毕业了,完全抗的住的,不要再隐藏了?

三、老母亲啊,别家里蹲了,一起来留学吧?

很多留学生家庭,母亲这个角色其实为孩子操碎了心,基本全职家庭主妇。这个职位其实并不轻松,付出极多,既是家庭的教育规划师,又是家庭的理财者,还是生活上情绪价值的提供者。要反复平衡三者的关系,否则这个家,起不来,迟早要散。

孩子去留学后,老母亲好不容易闲下来,其实也挺无聊的,突然没太多事要做了。

这不,有些留学生在英国呆熟了,就会邀请她妈妈一起去留学,自己读硕士,让妈妈去读个预科,多多少少也学点东西。家里蹲什么的真没必要。然后彼此还互相有个照顾,顺便带妈妈一起出去开个眼界。

最主要的事,让自己老母亲,多帮自己物色下可交往的对象。这方面不得不说,还是老法师们眼光犀利,能让自己最起码少走十年弯路,诚不我欺的。

这操作,我觉得可行,这的确是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不但能让老母亲不至于在家闭门造车提升认知,还能让老母亲见到各色的人。自然有机会在之后的挑选儿媳或女婿的时候有挑拣的资格。未雨绸缪啊。

总了个结:上面内容,有一说一,看似很荒诞,属于留学生比较叛逆的操作。但真有谁能做到,反而会惊讶发现,高啊,真的是太高了。

很多时候,脑回路这种东西,有异常人的才能顺风顺水顺财神啊。

有的时候,留学生们,真没必要对自己太狠,反过来,对自己父母狠一点,逼他们上进一点,让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别临老了,一个心思都指望在子女或儿孙身上了,停止学习了,渐渐和这个世界脱轨了,被大多数人给遗忘了,其实也挺辛酸的。孩子带着父母一起留学,一起感受另一份活力,未必不是一件很好的事。人吗,这一生,都应该持续学习,领略,而不是某个环节过后,停滞不前,只能用怀念过去来替代了。那样的生活,其实挺没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