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已经整整22年没回韶山了,他心里一直计划着能亲自回去看看,不仅仅十分惦念乡亲们的生活,而且也好久没给父母扫墓了。

但是由于毛主席日理万机,这件事情也就因此被耽搁下来。

毛岸英替父回韶山

1950年,毛主席特地叫来了毛岸英,并与他说起了回韶山一事,他希望儿子能够替自己回去看看,毛岸英知道父亲的想法,便直接点头答应。

在临走之前,毛主席给他定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一定要去长沙为杨开慧扫墓,随后到外婆家为她祝寿,第二个任务那就是回韶山好好的慰问一下乡亲们。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特地叮嘱毛岸英,回韶山有一段极其难走的泥巴路,等到下车时候可以骑马回去,但是一定要在离韶山30里处的银田寺停下,随后一直步行,毛主席之所以让他这么做,就因为这是对乡亲们的一种尊重。

毛岸英作为晚辈,如果说骑着马回去,一定会得到不少人的注意,这并不是毛主席愿意看到的。

而且毛岸英回到韶山之后,一定要注意辈分问题,称呼一定不能少,父亲的这些话他都已经记在心里,过了一会毛主席从口袋里拿出一点钱,让他路上留着用,如果说有生活过的特别拮据的乡亲,也要想办法帮助一下。

就这样,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叮嘱出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毛岸英

1950年5月,毛岸英顺利来到了湖南,向自己的舅舅以及外婆问好之后,便直接前去为母亲杨开慧扫墓,当时的毛岸英难掩悲伤情绪,失声痛哭,独自待了好久才慢慢离开。

几天之后,毛岸英踏上了回韶山的路,随行的还有毛主席的两位堂侄毛特夫和毛远翔,他们三个年轻人走在湘潭云湖桥乡去往银田寺的路上,不少在地干活的农民们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甚至还觉得他们有点奇怪。

当时毛岸英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高高地卷起裤脚,三个人都牵着马,但是谁都没骑,因为这段时间湘潭一直有雨,所以说他们在长时间的行走下,腿上沾满了泥巴,这些村民们很是不解,有马为何不骑呢?

图 毛岸英

毛岸英一直都记得临行前父亲的叮嘱,每走一段路程,他都会问旁边的堂兄:“银田寺是不是就快到了,你们对这边熟悉,一定要帮我注意着点。”

回韶山的小路不少,毛特夫和毛远翔也只能凭借着自己之前的记忆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回答:“好像还在前面点,银田寺那里有块牌子的。”

毛岸英实在是不放心,于是他直接下马,率先开始步行,没想到的是他们三个人从早上一直走到了中午,才终于看到那块牌子,在这边稍作休息之后,毛岸英等人再次出发,这30里的泥巴路可并不好走。

图 毛岸英

当他们顺利回到韶山之后,已经天色渐晚,乡亲们的家中已经陆陆续续点燃了煤油灯,准备歇息,毛岸英没想着打扰他们,便直接来到了毛鉴公祠,走了一天的路他们都十分疲惫,简单的收拾一下,就打算入睡了。

本来毛岸英计划着第二天一早再去慰问乡亲们,但是不知道是谁看到他们回来,便直接通知给大家,不一会乡亲们都纷纷赶来,瞬间毛鉴公祠围满了人,他们都十分热情,一直对毛岸英嘘寒问暖。

因为毛岸英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韶山,而且常年待在苏联读书生活,所以说现在对家乡话已经比较陌生了,但是听着乡亲们的关心,他还是尽量用韶山口音,并且在回答的时候都会加上各种称呼。

聊了一会之后,他们彼此便熟络起来,甚至还有不少人准备给毛岸英等人做饭,他听过之后笑着婉拒:“已经很晚了,就不麻烦大家张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就在这时乡亲们认真地对毛岸英说道:“岸英啊,你也知道咱们韶山这边的路有多难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条公路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通公路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的头等心愿了,而毛岸英此次回来也亲自感受到了道路的泥泞,但是这件事情并不在他的决定范围之内,不敢轻易向乡亲们保证,只能委婉的说:“公路肯定是要修建的,只不过具体时间还未确定。”

当时建国不久,大多数村里还都是土路,虽然说韶山是毛主席的家乡,但是他一向不会搞特殊,而毛岸英也无法做决定,只能暂时这样回答,眼看天色越来越晚,乡亲们依旧聊得特别开心,完全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特夫见状提醒道:“岸英今天走了几十里路,今晚就让他早点休息,有什么事咱们明天再说。”

这时候乡亲们才后知后觉,毛岸英只顾着和他们说话,行李还没收拾呢,而且毛鉴公祠里并没有床,只有一些他们开会坐的板凳,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休息不好的,再加上毛家的故居已经几十年没住过人了,自然是不能前去的。

乡亲们提议毛岸英等人可以先去他们家将就一晚,等到明天再想办法,但是毛岸英却毫不在意,直接搬出一块木板,放在这一排椅子上,不一会一张简易的“床”就弄好了,随后毛岸英从他的行李中拿出了一块垫子,笑着和大家说道:“这样不就行了,你们看还挺方便的。”

乡亲们都没想到毛主席的儿子能吃了这苦,其实他从小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论到哪都能睡着,苏联保卫战爆发时候,年仅19岁的毛岸英就请求奔赴前线,甚至还考上了军校,在多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图 毛主席

等到顺利回国之后,在毛主席的安排之下来到农村历练,不仅仅学会了种地,而且还变得更加吃苦耐劳,所以说睡在木板上对于他来说根本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