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的一天,一向冷清的朝鲜大榆洞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早早地从睡梦中“惊醒”。像一个疏于锻炼的长者一样嘎吱嘎吱地“活动起筋骨”,久违地忙碌起来。

迎着初夏的微风,一行来自中国的游客,扶老携幼向一座挺拔的墓碑走去。

其中被他们簇拥在中间,已经年逾八旬的老人,就是毛岸英烈士的遗孀刘思齐女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76岁高龄的她拖着老迈的病体,一生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不远万里地来看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毛岸英。

随行人员中,还有一位女士,大家都叫她“冬梅”。令人惊奇的是,她不仅管刘思齐老人叫妈妈,而且脸型和毛主席很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毛岸英烈士英勇就义时年纪尚轻,还没有子嗣,这位叫刘思齐做母亲的“冬梅”,到底是何许人也?

原来,这是刘思齐在62年和她的同学杨茂之结为夫妻,生下的四个孩子之一。

说起来,刘思齐和杨茂之这段美好姻缘的促成,还有毛主席一份功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0月,毛岸英和刘思齐这对从小相识的青梅竹马,在中南海,在一众叔伯的见证下喜结连理。

刘思齐结婚时只有20岁,还是正在读书的年龄,毛岸英稍大些,但也正是重任在肩,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时候。

于是,刚在一起住了没几天,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就被迫分隔两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美帝国主义频频挑衅我国,还出兵干涉朝鲜半岛,秉承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理念,党中央迅速做出了派兵入朝的决策。

身为领袖的儿子,毛岸英当仁不让,成为第一批主动报名,志愿入朝的战士。

毛主席很赞赏儿子的决定,面对同僚们的担忧,毛主席豪气干云——“他为什么去不得!我毛泽东的儿子,更应该去!该第一个去!”

就这样,毛岸英去朝鲜的事在毛主席的拍板下迅速定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毛岸英瞒着妻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远赴朝鲜前线了。

临走之前,毛岸英在医院匆匆忙忙地和刘思齐见了一面——那时刘思齐因为阑尾炎发作正在住院。

为了不叫妻子担心,毛岸英像哄孩子一样轻声细语地告诉刘思齐,自己只是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他嘱咐刘思齐好好学习,努力完成学业。

某种程度上说,懵懵懂懂的刘思齐点了点头,安安心心地在国内学习、生活、还有等待毛岸英归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担心仅结婚一年的刘思齐一时间接受不了丈夫牺牲的事实,毛主席选择暂时瞒着她。

每次刘思齐来看毛主席,嘴里“爸爸长爸爸短”地叫着,询问毛岸英情况时,毛主席也是无奈地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过去。

这一“瞒”就是三年!

就像纸包不住火,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一次,刘思齐从别处看到毛岸英身穿志愿军军服的照片,这下子,即便再不谙世事,刘思齐也知道丈夫是赴朝参战去了。

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么多年,毛岸英却仍旧音讯全无,他八成是牺牲了!

猜到真相的刘思齐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天都塌了。

她火急火燎地找毛主席求证,承受着丧子之痛的毛主席无奈地叹了口气,反过来安慰她:“革命哪有不牺牲嘛!”

哭了一阵,从巨大噩耗中回过神的刘思齐突然想到,这可是毛主席最器重的儿子啊!岸英去世,只会更难过!反应过来的小姑娘仅仅抓住毛主席的手,又是感动,又是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春天,刘思齐年满二十九岁,马上就要进入而立之年。

可她的个人问题始终没有着落,毛主席作为关心爱护她的长辈,三番五次地催促刘思齐尽快开始新的感情生活。

他屡次给刘思齐去信,信中将刘思齐称呼为“我亲爱的大女儿”,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还在信中劝解刘思齐——“下决心结婚吧!”

感受到毛主席浓浓父爱的刘思齐逐渐放下心中的思念和疑虑,组建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再婚后,刘思齐经常带着丈夫杨茂之和孩子们前去看望毛主席。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的毛主席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和舒适,听着孩子们“爷爷!爷爷!”地叫着,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经历了丧夫之痛的刘思齐,在毛主席的劝解下,连着毛岸英的份儿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刘思齐从来没有忘记毛岸英,她为了拍摄电视剧《毛岸英》捐赠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为了怀念他,去遍了所有他战斗过的地方,走遍了所有他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