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思?相思对于深情似海的李商隐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思对于失去挚爱的苏轼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而对于一眼万年的秦观和他最爱的歌女来说,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为这些经典,我原以为相思是多情才子笔下的感情流露,是那些穿越时空,流传千年的卿卿我我。

直到看到了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经典,才知道原来金戈铁马、一身正气的铁血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那是8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时间是宋孝宗淳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181年,辛弃疾遭到了投降派的排挤和弹劾,不得不隐居到了江西上饶。

此时的辛弃疾,或许是因为被弹劾罢官、壮志难酬的缘故,又或许是因为他邂逅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愁别绪的女子的缘故。在带湖闲居的他便写下了一首《鹧鸪天·代人赋》。

这首《鹧鸪天·代人赋》虽说是代人所作,但是一字一句,一音一韵,辛弃疾都仿佛在写他自己。其词如下

鹧鸪天·代人赋

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在辛弃疾的这首词中,首句的“晚日寒鸦一片愁”描绘了一幅落日余晖下,寒鸦归巢的凄凉景象。这一景象,传达了主人翁心中那种深深的忧愁和孤独感。

其中的“晚日”和“寒鸦”都带有一种凄凉、落寞的情感色彩。“晚日”暗示着一天的结束,给人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

寒鸦”则象征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因此,这两个词语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忧愁氛围。

其次,从意境上来看,这句诗通过描绘“晚日”和“寒鸦”的景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孤独、落寞的氛围,与诗中的“一片愁”相呼应,使得整句诗充满了深深的忧愁和孤独感。

同时,这种氛围也反映了辛弃疾内心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词人对离别、孤独等情感的深深体验。

而从表达上来看,这句词借景抒情,即通过描绘“晚日”和“寒鸦”的景象,来传达辛弃疾内心的情感。

这种手法既含蓄又深刻,它不仅成功地传达出辛弃疾内心深深的忧愁和孤独感,还使得整句诗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和韵味。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使得整句词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一句描绘了初春时节,池塘边的柳树刚发出嫩绿的新芽,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出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其中的“新绿”一词则描绘象了春天的到来,而“温柔”二字则赋予了这种景象以情感色彩,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柔和。

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词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场景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此外,这句话还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柳树的新绿代表着生命的不断更新和成长,而“温柔”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一句虽短,却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句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表达了主人公对离别的深深痛苦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如果没有经历过离别的痛苦,就无法相信人世间会有因为悲伤而白头的情况发生。

这里,辛弃疾通过一种极端的假设,即如果没有离恨,就不相信会有白头,来强调离恨之深,人生之痛。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这句词运用了反证法,而且其艺术手段使用得非常的独特。即通过“无离恨”的假设方式来反证“有白头”的必然性。

这种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相思之情的痛苦。

同时,这句词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无离恨”和“有白头”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离恨对人生的深刻影响。

除此之外,这两句词也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通过这两句词告诉我们:

“人生中的离别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经历也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更加珍惜当下。”

因此,这句诗不仅是对离别痛苦的表达,也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洞察,所以它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到了词的下阕,词人一开始便使用“肠已断,泪难收”这样直抒胸臆的词句描绘了主人公的离别之痛。

因为这样的的离别之痛,主人翁心情悲伤到了极点,泪水也难以止住。但又因为深深的相思之情,使得主人翁再一次登上了小红楼,翘首企盼心爱的人的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肠已断,泪难收”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痛和痛苦。其中的“肠已断”三个字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用来形容主人公因为离别之痛,使得内心的痛苦到达了极致,仿佛肠子都要撕裂开来一般。

而“泪难收”则直接表达了主人公悲伤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这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难以止住。

紧接着,词人又以“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展示了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这里的小红楼,可能是一个他们曾经共同欢笑、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地方。

因此,主人公再次登上小红楼,希望能够再次感受曾经的那份温馨,那份欢乐,也希望能够看到心爱的人的早日归来。

这一句词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因为这样的执着和坚守,使得主人翁即使面临极大的痛苦和困难,他也要坚守自己的爱情,等待心爱的人的归来。

到了词的最后两句,词人用“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两句词表达出一种深沉的哀愁与无奈,展现了一种被现实阻隔,但又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

情知已被山遮断”中的“”象征着无法逾越的障碍,可能是现实中的距离、身份的差异、时间的流逝,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隔阂。

其中的“情知”二字,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他知道他们的情感已经被这些“”所阻隔,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并未因此断裂。

然后,“频倚阑干不自由”中的“频倚阑干”是一种行为,主人公不断地靠着栏杆,仿佛在试图穿越那些“”,寻找那个他思念的人。

而“不自由”则揭示了他的内心状态,他知道自己被这些“”所困,但他的心却无法被束缚,他无法控制自己去思念,去寻找。

此外,这句诗还体现了主人公的坚韧和执着。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困难,但他仍然愿意去尝试,去努力,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同时,他的无奈和痛苦也让人感同身受,他的心情像是被困在“”后的飞鸟,虽然想要飞翔,但却被无情地阻隔。

总的来说,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被现实阻隔,但又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词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坚韧和执着,也让人对他的无奈和痛苦感到同情。这样的诗句,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也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总体来说,辛弃疾这首词表达出了全天下人最深情的相思,也是全天下人最无奈的相思。

而其中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更是成为千古流传的著名词句,难怪它能够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

而事实上,古往今来,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团聚是一种常态,而离别亦是另外一种常态。因为人间没有不离别的理想之地。

为什么要离别呢?事实上没有人愿意离别,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相亲相爱,白头到老,谁人不想?

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不得不暂时离别,去了我们并不一定想去的远方,寻找自己的梦想。

每每这时候,天下人无不想起了辛弃疾的这两句话——“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而对于辛弃疾这样心怀天下的人来说,“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则指的是他的一种政治理想,一种天下胸怀。

这即是他至死都心心念念的“挥师北上,统一河山”的理想,然而他至死都没有看到这样的理想,所以他发出了天下最无奈的相思——“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对于辛弃疾此词,您又有什么样的观点与看法呢?欢迎您的关注留言与交流,方便您我的共同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