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8岁的陈赓英年早逝,与他有着过命交情的战友李克农悲痛万分,在桌旁摔下酒杯,怀念挚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经历过生生死死,闯过无数次鬼门关,国家才安定12年,社会建设还有诸多任务等待完成,陈赓却撒手人寰,叫人不得不痛心遗恨。

想当年,他们二人在上海特科的隐蔽战线工作,互为彼此的长矛和后盾,如今一人还在世上,另一人却驾鹤西去,听闻陈赓病逝的消息,李克农难以接受。

回想起二人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他看着地上的酒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陈赓大将有过哪些精彩纷呈的往事?他和李克农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

救命之恩,交情匪浅

1928年,上海地下组织正在最危险的局面中开展工作,中共特科的有志之士和杰出人才,全部都奋战在对抗敌人的第一线。

他们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正面交锋,但他们承担的任务一点也不轻,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陈赓与李克农相识了。

此时的他们还不是后来的开国大将和特工之王,只是奋战在革命第一线的青年人,是满怀希望与干劲的战友。

那时的陈赓还不知道,几年以后,李克农会在危急关头救他一命。

两党斗争日益激烈之时,李克农和钱壮飞、胡底一同被派到国民党的中统局执行潜伏任务,“龙潭三杰”就像一把钢刀,插到了敌人的心脏。

此后的两三年里,李克农和陈赓一直保持着单线联系,而单线联系的目的,正是规避风险,尽量减少党组织的危险系数。

1931年,由于顾顺章背叛革命,我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处境之中,稍有不慎,整个中共特科都有可能被敌人给连根拔起。

李克农等人知道内情,自然是万分着急,钱壮飞将具体的情况汇报给他之后,他便想方设法地联系陈赓,提前告知党组织,尽快转移战略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右二)

陈赓得到消息,同样吓得不轻,赶紧找到周恩来等中共特科领导人,马上销毁所有无法带走的重要文件,并紧急进行转移。

等到国民党特务上门之时,他们自然扑了个空。

差一点,周总理和陈赓都得落到蒋介石的手里,若无潜伏特工敏锐反应,及时提醒,快速行动,上海地下组织或许会万劫不复。

经此一事,李克农便成为了陈赓的救命恩人,两个生死相托的战友之间,情谊更胜从前。

1931年4月底,胡底、钱壮飞和李克农分别完成了各自的潜伏任务,成功碰面,在上海会合。

陈赓意识到,此时的三个人恐怕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特务的眼中钉,处境相当危险,因此,他也不放心把保护三人的任务交给别人,只得自己亲自负责。

国民党特务

他为他们安排住所,避开旁人的视线,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高度重视,亲自调整他们的保护方案,做到了万无一失。

4个月之后,他们来到了中共苏区,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也开始了又一段征程,你救过我,我保护你,陈赓和李克农的生死交情,是一段双向奔赴的佳话。

1947年8月,解放战争时期,李克农再一次在危急关头拉了陈赓一把。

当时陈赓率领着大军,在伏牛山麓与国民党军队对峙,双方都不敢贸然发起行动,暂时还停留在互相试探的阶段,通过侦察网络来预判对方的行动。

陈赓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十分精准,所以他总是能够巧妙地利用地形条件,躲避敌人的视线,他这个技能,往常十分好用,但是当下不知为何,总是会被敌人破解。

我军转移阵地的速度非常快,陈赓的布局也相当出其不意,但疑惑的是,不管他怎么计划,我军怎么行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追到我军的身后。

这一点,让陈赓本人也百思不得其解。

与他一样十分疑惑的,还有中央情报部门的李克农,作为一名老牌情报人员,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完善我党的情报工作体系。

由他牵头建设的测向科,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克农发现,敌人的测向系统非常精准,已经完全掌握了陈赓大军的电台位置,他们利用无线电的信号来进行方位锁定,所以无论大军如何行动,他们都能够第一时间获知具体的信息。

为今之计,只能是更改通讯方式,创新通讯技术,只有这样,我军才能确保电台信号游离于敌人的捕捉范围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克农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发现和分析都汇报给了顶头上司周总理,总理发出紧急电报,将具体情况告知于陈赓,要求他务必尽快做出改进。

与此同时,李克农也侦破了敌人测向系统的密码,随时对敌人的情况进行反监测,因为他的谨慎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老战友陈赓再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这件事情也给党中央提了个醒,所有队伍的通讯技术,一定要紧跟局势的发展,不能被敌人甩在身后。

因为关键时刻,通讯技术有可能救命,也有可能送命,而通讯问题和情报工作的改进,自然也成了落在李克农肩上的重任。

他和陈赓这对老朋友,一个人在前线浴血奋战,一个人在后方杀敌于无形,他们在不同的战线上发挥着自己的价值,为着同样的理想和信仰而拼搏。

上世纪50年代,两人都被任命为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兜兜转转许多年,他们又终于能够在一起并肩作战。

维持多年的交情,让这对老朋友在工作中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默契,他们能够读懂对方的心,也能够弥补对方工作上的疏忽之处。

他们是互补的,正因为互补,所以合作才会更加圆满,和过命的战友在一起工作,对于他们两个人而言,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怎么能不高兴呢?中国革命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倒在半路上的战友不计其数,他们还没有见到胜利的曙光,就因为对信仰的追求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那些牺牲的人们,那些死在黎明之前的人们,那些含恨而终的人们,成为了所有战友心中永远的痛楚。

而他们能够活着看到新中国的建立,能够全须全尾地继续为国家做贡献,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一碗大肉,忆苦思甜

关于李克农和陈赓,上将陈士榘还回忆过一起三人聚餐的事情。

那是50年代的一天,他们三人共同到达首都机场,为一个东欧的代表团送行,三个老朋友完成了工作任务之后,便盘算着在附近找个地方聚一聚,聊一聊天。

他们各自的工作都非常忙碌,所以平时也没有太多时间见面,现在好不容易碰到一起,三个人自然都不舍得放弃这个难得的碰面机会。

正巧,陈赓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新街口的一家西安饭庄,想来,那里的饭菜,应该有一些延安的风味。

延安曾经是我党的大本营,是中共中央的主阵地,也是他们的革命摇篮,三个人离开延安都已经很久了,如今身在北京,回忆一番旧时风味,倒是也别有一番乐趣。

三位将军说走就走,很快就在那西安饭庄处落座。

点菜时,三人看着菜单,都想点一道红烧肉尝尝,他们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也都知道没肉吃是什么感受,遥想旧社会,为了一点猪肉,后勤部都得日日奔忙。

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之时,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当时的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陈士榘想给战士们准备红烧肉。

可是,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猪肉完全属于奢侈品,农村人家,日常的饭桌上根本不会出现猪肉,农民们养猪,更多是为了在过年时卖个好价钱。

所以为了买猪肉,他很是费了一番功夫,好在结果是值得的,战士们看到红烧肉时脸上绽放的大大笑容,对他来说就是最美好的画面。

他还打趣陈赓,说这人看到红烧肉,简直一门心思地扑了上去,完全狼吞虎咽,生怕少吃了一块,一边吃,陈赓还一边盯着他脱下来的鞋,随时准备着给他抢走。

说起三个人共同的回忆,他们都非常感慨,记忆里让所有人都忍不住流口水的红烧肉,如今成为了饭桌上的常客,他们奋斗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饭店的规矩是先结账,后吃饭,任你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守规矩,每个人吃饭的钱,都得从自己的衣服兜里掏。

这是规矩,是新中国社会才能呈现出来的秩序感。

听到服务员提出结账二字,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沉默了,他们带着公务出门,都忘记了拿钱,所以现在,三个人的衣服口袋都非常干净。

没有办法,陈士榘只能拜托自己的警卫员跑一趟,帮忙回家拿钱,付了钱之后,他们三个人才能吃饭。

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生活,和当下坐在饭店里怡然自得吃饭的生活,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多么珍贵。

三位将军隐于一家普普通通的饭店,把革命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腥风血雨的故事,在幽默风趣的陈赓和温和内敛的李克农面前,都成了值得回忆的片段。

图片来源网络

挚友离世,遗憾告别

50年代末,李克农和陈赓的身体状态都算不上太好,工作对他们来说会增加身体的负担,所以经过组织批准之后,两个人都在家中静养。

李克农知道,老友的身体情况比自己更加糟糕,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离别的日子竟然来得这么快。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在上海离世,他的生命只有短短58年,这悲痛的现实,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天妒英才。

此时此刻,李克农同样也在上海。

他告诉家人,老战友的遗体告别仪式,自己是一定要参加的,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去送陈赓最后一程。

尽管自己都还拖着病体,李克农也强撑着精神,来到陈赓的遗体前,深深凝望着这个跟他一起走过几十年风雨的朋友。

他们都救过彼此的性命,见证过彼此最狼狈最危险的时候,也见证过彼此的荣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现在,到了最后的告别时刻。

老朋友就那么静静地躺着,好像睡着了,好像下一秒就会睁开眼睛,发出他那标志性的笑声。

按照规定,陈赓大将的骨灰应该被葬入八宝山公墓,这是属于革命者的荣耀,因此,火化之后,他的骨灰会从上海被送到北京。

临行那天,不出意外,李克农又来到机场,送别陈赓。

家里人本来为着他的身体着想,想要劝他宽宽心,但考虑到两位老同志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是忍住,没有把劝阻的话说出口。

陈赓(中)和李克农(右)

李克农明白,此去一别,再见之时,恐怕他们就在另一个世界了。

陈赓的离开,对他的打击很大,不是一时一刻的打击,而是漫长无言的痛楚。

喝酒之时,他想起陈赓,顿时便觉得眼前的美酒失去了所有的滋味。没有故友在一旁谈天说地,再好的酒,也不过就只是液体而已。

和老朋友一起喝酒,喝的不仅仅是酒,更多的还有如美酒一般绵长的情谊。

而现在失去陈赓,他只能把杯子摔在地上,不无怅惘地说:“陈赓不在,连喝酒都没有味道了。”

每每想起陈赓,他都觉得心情复杂,他思念着朋友,却又为朋友不用再经受疾病的折磨而感到庆幸。

1962年2月9日,李克农也跟着陈赓的步伐,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赓是新中国第一位离世的开国上将,而李克农的离开则意味着特工之王的陨落,他们生前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谱写了一段关于革命情谊的伟大篇章。

结语:

陈赓和李克农这对朋友,曾经在上海的地下组织并肩作战,单线联系,奔赴新的岗位之后,两个人在不同的战线上奋斗,为了远大的理想坚定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再次与总参谋部并肩作战,展现出令人叹服的默契,一人先走,一人随后,这对老友,或许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团聚。

参考文献

《陈赓大将去世,此上将把酒杯往地上一摔:“喝酒都没味道了!”》
中共天镇县防范办
《陈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党情报战线“龙潭三杰”,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决策下被安插在敌人心脏》
人民政协报
《陈赓大将和陈士榘上将、李克农上将去吃红烧肉,都没带钱,服务员问谁付账?》
湖州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