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证道歌》:“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这一句是永嘉禅师在讲他自己,讲他自己求道悟道的经历,也是告诉世人要如何做。

古之大德,没有开悟之前,此时大事未明,他们必定会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求明眼宗师。这就是“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找到明眼宗师之后,寻求善知识,然后跟随参禅,最终见性悟道,了却大事。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固执己见,不可能寻求善知识,或者即使遇到善知识了,他也会疑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陀在《圆觉经》里要众生:“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知识”就是善知众生的根器,然后能应机说法,知病说药。所以这里说的“寻师访道”,就是要找这种善知识。

善知识其实有顺行、逆化二种。顺行者,语言动作,端端正正,易于辨识。

而逆化者,常常现出种种尘劳之相,往往让人难以辨认,这些都是逆化权现,都是随缘权宜而现。

要知道,善知识者为度尘劳众生,必先显现尘劳之相,大家不要被其尘劳之相所迷惑,而误认为其并非善知识,而错过了他。

比如,有的善知识让学者做事,稍不如意就呵斥责怪学者,甚至于,他还会呈现出种种的过失和毛病,这正是尘中劳相,表面虽然是怒色,但心依然是清净。

要知道善知识,他们遇事时不会着相,那么即使他身在尘劳,但心也不会妄动,此时“动而无动”,为“动中定”也,所以心依然是清净的,这就是“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再比如,佛家说要戒色,不能结婚,于是就有很多人因为无法抛弃妻子、父母、儿女,所以就干脆不修佛了,并且还一度误解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