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图|视觉中国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强大但不令人敬畏。

我们拥有占全球总额超过60%的电芯出货量,70%的正极材料出货量,和90%的负极材料出货量。但这些数字,绝大部分都“made in China”。

在中国本土生产制造,运往全球,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固有的标签。

想要成为公认的,令行业存有敬畏之心的全球性企业,就要经历全球市场浴血搏杀。燃油车时代,零部件巨头们无不是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上百家公司,充分参与本土化竞争,帮助本土企业做好配套。

而电动车时代,中国动力电池公司们,却困在国内市场,鲜少向海外开拓。

汽车产业从来都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来维持产业链顺畅运作。随着内燃机车辆逐渐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动力电池作为最核心的零部件,走向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大势。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坚定信心,走出“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步。

不仅如此,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也不容乐观。价格战的持续让电池企业的价格底线不断往成本线靠近,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

这场难有赢家的市场竞争,也成了催促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动力。

诚然,海外市场的开拓筚路蓝缕,流水般的烧钱只是前提条件,人才、资源等是更难解决的问题。做出海的“排头兵”,肯定是吃力难讨好。

但“走出去”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全球性企业的必经之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总有人,要当先驱者。

把电池卖到海外,一共分几步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需要瞄准拥有庞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空间的区域,目前仅有美国和欧洲符合这个条件。

美国由于《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已经被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乃至新能源车企阶段性放弃。抛开此地不看,欧洲,几乎成为了唯一的目标。

欧洲是没有产业链配套,没有政策红利,劳动力资源匮乏的“三无”市场,难度点几乎拉满。

想把欧洲啃下需要矢志不渝的勇气,在一众前赴后继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了蜂巢能源这个年轻的身影。

蜂巢能源不仅选择在德国萨尔州和勃兰登堡州分别建设pack和电芯工厂,还要在法兰克福建立研发中心。这是全面进入欧洲,进行本土化生产和供货的完善布局。

但想要完成此等壮举,这家年轻的企业需要克服三个问题。

首先,建厂前,要动员供应链出海。

动力电池的制造涉及到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四大主材,以及多种辅材,复杂且精密。这些材料也围绕着电芯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如同特斯拉动员零部件企业跟随去墨西哥建厂做好资源配套一样,蜂巢能源同样需要正负极等关键材料,在欧洲基地附近同步建厂。

对此,蜂巢能源早有规划。这家成立至今不过6年的公司,已经布局了矿业公司、正极材料公司,甚至是电池回收公司。实现了从最上游的原材料,到电池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布局。

这是蜂巢能源带动供应链出海的底气,别人不愿意做,蜂巢能源可以带着自己人去开拓。

其次,建厂中,欧洲市场的准入标准和政策阻力,也成为了蜂巢能源要翻过的大山。

这不是只针对中国企业,就算是在美国市场如鱼得水的特斯拉,也在欧洲市场栽了跟头。特斯拉德国工厂开工时,便因当地环保组织的抗议几度停工。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为了不重蹈覆辙,蜂巢能源选择了合作。蜂巢能源已经开始供货欧洲车企,比如宝马mini销往全球的电动车型,都由蜂巢能源独家提供电池系统,Stellantis的订单也即将开始交货。

欧洲车企对电池企业的要求向来严苛,与欧洲车企长期合作的蜂巢能源,也将以此为助力,梳理产线资源、摸清政策要求,逐渐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

第三,工厂建成后,招工用工也是一个问题。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曾非常明确地指出,签证是海外投资面临最大的问题,工作签很不好办,但是当地的工人又没有那么多的经验。

因此,即便工厂建成,想要招到合适的工人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产能爬坡,也不是一帆风顺。对此,蜂巢能源在欧洲的前期人才招募已经超过100人,其中80%是本地人。蜂巢能源还制定了总部跟欧洲互访和人才交流的机制,做好前期的人才储备工作。

欧洲H工厂

杨红新说,我会把一些合规性的事情交给当地人。但怎么造电池,中国人是最专业的,这个我们要靠总部去派遣,这样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出来,两种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未来的需求。

对欧洲的绸缪,蜂巢能源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已经取得多个欧洲客户的订单,也是蜂巢能源未来在本土出货的前提。

除了欧洲市场,蜂巢能源也正在加快在其他海外地区的布局。

2024年2月,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正式投入量产,为长城和合众等客户提供电池包产品;同时,蜂巢能源在印度授权给exied初步规划建设一期共6GWh的产能,将于2024年底量产;美国、澳大利亚、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地都有蜂巢能源的客户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蜂巢泰国工厂产线

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计划,都还在规划之中,为什么蜂巢已经在稳步推进?答案是技术实力与战略眼光。

蜂巢能源,专挑难的做

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必须想人之不敢想,做人之不敢做。蜂巢能源为了出海,专挑难的做。

拿到欧洲车企的订单,技术实力是第一位。蜂巢能源的实力,来自电池领域最难突破的制造技术——叠片。

动力电池在制造时,可以分为两个工艺路线,一种是卷绕,一种是叠片。相对于电池行业已经使用十数年,非常成熟的卷绕工艺来讲,叠片工艺在2018年,也就是蜂巢能源成立的同年,才逐渐在动力电池行业应用。

彼时,特斯拉model 3刚进入中国,新势力方兴未艾,各种技术路线也百花齐放。甚少有企业对叠片如此难的工艺大手笔投入。

除了蜂巢能源以外,只有做软包电池的LG对叠片技术情有独钟。但受限于效率太慢,叠片工艺始终没能大规模铺开,做了二十多年电池的LG也没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蜂巢能源对叠片工艺的“all in”,这种技术才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

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成功量产,在效率方面达到 0.125 秒 / 片,相比第二代效率提升超过 200%,同时设备单位占地面积同比减少超过40%。

0.125 秒 / 片意味着什么?传统叠片机一秒可以叠两片,而蜂巢可以叠八片。节奏提升了四倍,生产效率直接与卷绕工艺拉平。

为什么别人不能一秒叠八片?因为这种做法对设备有极高的要求,在叠片过程中,要求八片同时叠下去,极其考验设备的精度,稍有偏差,生产良率就会大跌。

为了保证良率,蜂巢能源每颗电芯下线前都有90道以上的管控工序,超过2800个质量控制点。同时使用AI技术24小时实现进行检测,确保工序不良品“0”流出。

借此,蜂巢能源飞叠产线的整体良率目前已经达到了94%,并且在一年之后可以达到96%。

蜂巢能源飞叠

也就是说,蜂巢能源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叠片工艺的效率和良率,达到了卷绕工艺的水平,后期甚至将形成超越。

更值得一提的是,锂电池的终极圣杯——固态电池,其生产工艺必须使用叠片,因为固态电解质几乎不能卷绕。因此,对叠片工艺的提前布局,也是在未来的固态电池时代,占据了制造上的先发优势。

正是制造工艺的精进,让蜂巢能源吸引了更多来自海外的订单。PSA、宝马mini客户的一季度出货量15000余台,Stellantis也即将开启交付,一季度,蜂巢能源的海外出货占比已经接近20%,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鲜少能做到的比例。

如果说技术实力是赢得海外订单的核心,那么对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赛道的规模出货,就是蜂巢不断用资金向海外铺路的底气。这也体现了蜂巢能源的战略眼光。

2023年年初,碳酸锂价格在三个月内从60万元腰斩,动力电池企业产能一夜之间转为过剩,产业链开工率不断下滑。

此时,蜂巢能源坚定的将产能押宝在PHEV赛道上。

PHEV电芯属于功率型电芯,要求支持快充快放,而BEV(纯电动汽车)电芯属于能量型电芯,则要求能量密度更高。因此两种电芯的产线并不能共用。

电池企业需要对两种产品进行不同的规划,长期以来,能量型电芯占据的市场份额要超过功率型电芯很多。

及至2023年中,PHEV销量爆发,成为了拉动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主要增长点。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2.25%,而PHEV车型销量同比增长却达到了105.73%。

提前押宝的蜂巢能源,也迎来了装机量的飞速增长,在PHEV车型全年热销的带动下,蜂巢能源2023年PHEV装机量高达5.6GWh,同比激增409.1%。

在PHEV市场,蜂巢能源已经拿下理想L7 Air、吉利银河L6、银河L7、领克08、长城坦克系列、岚图FREE、梦想家、合众哪吒S等一系列热销车型。

近日,全球纯电龙头特斯拉宣布裁员10%,基本宣告纯电车的市场增速在短期内不会再出现跨越式的增长。PHEV车型,也将成为新能源车市接下来的销量主力。

蜂巢能源已有布局。2023年末的蜂巢能源电池日上,董事长杨红新宣布,蜂巢能源现有产品全系升级2.2C快充,加速不加价;随后又发布续航涵盖300-350KM 的混动产品,拓宽混动车型纯电驱动的驾驶场景。

在稳固纯电市场的同时,将更大的产能押注在PHEV领域,是蜂巢能源最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蜂巢能源的出货量将随着PHEV市场的规模而增长,而这些出货量所带来的资金,也将成为蜂巢能源走向海外市场的最大的底牌。

写在最后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规划者多,实践者少。

因为率先出海者要负责披荆斩棘,打通渠道。而后来者可以沿用前人的策略,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胜在稳妥,不用承担过多风险。

在国内市场由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后,电池企业的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而出海,要意味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

宁德时代的德国图林根工厂,规划产能14GWh,自2019年开建,累计已经投入超120亿元,但状态仍是“建设中”。蜂巢能源选择在德国建设两座工厂。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

将国内市场卖混动电池的获得的利润,压在海外市场身上,这是蜂巢能源的选择,也是作为出海“排头兵”的担当。这有可能会使蜂巢能源短期内陷入亏损,但长期主义的果实,从来都是厚积薄发。

如今,海外市场在规则上已经不再畅通无阻。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几乎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排除在外,欧洲的《新电池法》要求也更为严苛,贸易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出海要付出的代价也就更多。

出海,是把一条窄路走宽,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正如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所说,蜂巢能源要“进窄门、见微光、走远路。”

中国汽车产业,要毕功于一役,一举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建立无比的优势,就需要更多如蜂巢能源般的企业不怕道路曲折,向前探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