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有网民反映东航一客机在停机坪上应急滑梯突然被放出。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机场一知情人士称,涉事客机是一架空客A320客机。知情人士称,初步了解系机组成员矛盾导致应急滑梯被放出,涉事客机上载有抵达浦东机场的乘客,该事件导致涉事客机暂时退出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事件被曝光,中国东方航空官方微博4月30日发布消息称:4月29日公司西安至上海航班在过站准备期间,滑梯释放。公司按程序迅速处置,该航班旅客正常保障。公司对此深表歉意,正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公司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标题称“东航就滑梯释放事件致歉”,但说实话,从回应来看,你很难看出所谓的歉意表现在哪里。首先,这事发生在29日,距离东航回应已经过去一天。东航居然仍未查明事件原因是否存在人为因素,确实是说不过去的。毕竟,飞机内有监控,现场有众多乘客和机组人员,无论人证、物证,都能较快获取。

同时,在事故发生后,东航没有第一时间对受此影响的乘客发出致歉声明,而是在媒体曝光后才姗姗来迟,其中的诚意有几分,也令人质疑。

①①

我是东航的老用户,还曾因里程达到相关标准,享受过两次免费的贵宾厅服务,虽然里面也没有什么好吃的。

但是,东航这两年来给我的感觉,越来越让人失望。原因很简单,东航事故频发,且对关注安全的广大乘客缺乏应有交代。

2023年12月3日,一架由上海虹桥飞往香港的东航客机疑似发动机火警紧急备降,热度还未消散;12月9日,又一架由上海浦东起飞前往伦敦的东航客机因“机械故障”返回上海浦东机场。一周内,东航连续发生两次备降,不禁让人对东航的安全保障产生质疑。

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东航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中。2019年的MU7894航班备降武汉、2020年的MU9717航班返航昆明以及2022年的MU5735客机坠毁等多起意外事故,一次又一次刺痛公众的神经。对于航司而言,客座率是客运表现的综合指标。数据显示,2023年9月,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的客座率分别为74.2%、73.61%、78.71%,东航在三大航司中客座率垫底。

东航是国内三大航空公司之一,根据东航提供的数据,2023年,该公司全年飞行超234万小时,同比增长108.3%;旅客运输量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73.4%;这意味着,每天有将近32万人乘坐东航的航班。

②②

我们当如何看待东航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故?

或许,东航会辩解说,这几起事故在东航飞行航班总量中,可能占比非常之小,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但是,哪怕这些事故占比只有十万分之一,也并不代表就可以被忽略和无视。

以此次事故来说,应急滑梯的非正常释放,看似偶然,实则暴露出东航内部管理的裂缝。如果事故果真起因于机组成员间的矛盾, 就更加令人忧心。从常理而言,机组人员受过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一方面要应对万里高空的各种风险和变数,一方面要用服务和真诚善待乘客。但为何因彼此的矛盾,就轻易冲破了安全的堤坝,让无辜的设备成为了情绪的牺牲品?这不仅是一次物理性的损失,更是对航空安全文化根基的撼动,是对无数信任东航的旅客情感的背叛。

而且,东航机组人员发生矛盾,已非第一次被曝光。

2021年3月,深圳东海航空机长和乘务员在飞机上“互殴”的消息曾引发广泛关注。据当时网传消息:事发当天,在东海航空DZ6297航班(南通-西安)的航班上,机长与乘务员发生争执后“互殴”,机长将乘务长手打骨折,乘务长把机长门牙敲掉半颗。此事经舆论曝光后,涉事航空公司和相关管理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机长张某某和乘务员杨某某被终身停飞,之后两人均涉嫌以暴力危及飞行安全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8月3日,网友反映烟台机场东航一机长因没能坐上机组车辱骂乘务长。知情人称,机长一度想动手打人。

人祸,往往源于对规则的漠视和对责任的逃避。连续发生类似事件,恐怕就不能仅仅归咎于个别机组人员的素质问题。为何东航在平时的培训和管理中,未能及时发现并化解这种潜在的风险?让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的机组人员,操控飞机,置整个航班乘客的身家安全于何地?

而在连续的事故发生之后, 东航的滞后反应,无疑更加剧了公众的不安与猜疑。如果一家大型航空公司,面对不断发生的“人祸”,总是习惯性遮掩、避讳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对于员工而言,公司对待“人祸”的态度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公司对安全、责任和诚信的价值观。当公司选择遮掩和避讳时,员工们会感受到公司对问题的漠视和对责任的逃避。

在这种环境下,诚实与透明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逃避与粉饰太平。企业逐渐形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风气,问题被隐藏,创新与进步的动力受到抑制。长此以往,企业内部将充斥着表面功夫和形式主义,真实的问题被掩盖,表面的繁荣不过是脆弱的幻象。

就像那份充斥一堆漂亮数据的东航“年报”,怎么就没有关于此类事故的只言片语呢?为何就没有对此做出反省和整改呢?没有提出相应的完善举措呢?

当“人祸”被轻描淡写,安全的红线便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员工在面对潜在风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愿上报,或是认为即使上报也不会得到重视,这种“冰山一角”效应,让小问题累积成大灾难。就拿此次东航滑梯释放事件来说,如果真是机组人员矛盾所为,那么其他非矛盾双方的机组人员在现场做了什么?有没有对发生矛盾的当事人予以劝解?有没有阻止其过激行为?有没有第一时间向总部汇报事故缘由?他们之所没这么做,是在担心什么?怕什么?

最终,看似偶然的事故,实则是企业文化腐蚀下的必然结果,对乘客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还需要提醒东航的是,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企业的每一次遮掩,都逃不过公众的眼睛。乘客的信任,是航空公司最为珍贵的资产。一旦企业信誉受损,即使事后亡羊补牢,想要修复公众心中的裂痕,亦是难上加难。信任一旦破裂,重建之路漫长且艰辛,它不仅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可能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枷锁。

面对“人祸”,遮掩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东航,以及其他国内航空公司应当勇敢地站在阳光下,直面挑战,将每一次事件视为自我审视与提升的契机。透明的沟通、真诚的反省与坚决的改革,才能逐步修复员工信任,重塑健康的企业文化,巩固安全文化的基石,最终赢得公众的重新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主管部门,民航总局也该及时站出来。每一次事故,都是对航空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次拷问。再先进的技术,再完善的规章,若缺乏常态化的监管到位和“凡错必究“的工作态度,都将如沙上之塔,瞬间倾覆。这可不是事发后,发几个盖了公章的红头文件就能解决。或许,国内航空业的管理管理,到了该”大修“的地步了。

更多荐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我愿和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