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 关注「欧茜医生」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每到这一天,会有很多博主苦口婆心告诉大家,打孩子不对,打孩子不好,不打孩子也有很多管教方法……

但是说真的,不打孩子难道还需要找一大堆理由吗?真正应该反思的是那些打孩子的理由和借口,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实际上没有一条是站得住脚的。

是的,这话说得很绝对,但事实就是没有任何借口能支持家长打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你是为了你好?

试着换位思考一下

打孩子最常见的借口是为了孩子好,不得已用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的错误行为。

然而,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话术。所谓用体罚来管教孩子,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让家长自己满意,而不是为孩子好。

首先想想,管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孩子暂时消停、不要捣蛋,还是要求他从此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做任何忤逆父母的事? 孩子真的天生格外调皮,活该被打吗 ? 还是说他只是正常地做自己,却被家长无理由地要求改变、约束自己,如果不服从,那就等着吃瓜落?

哪怕他真做了错事,对他人造成了困扰,那么这时候,比起用巴掌来制住他,耐心教导他明白这样做不对,不才是管教的目的吗?

其次,打了就真的能“管得住”吗?再不打就会学坏吗?

有研究表明,在控制儿童自身行为因素之后,依旧发现体罚会对儿童会产生短期和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也就是说,家长期望的“打就能管住孩子”,“不打会学坏”,恐怕事与愿违。儿童挨打越多,就越容易有攻击性,越有可能成为有攻击性的成人和反社会的人。也就是说,越打越容易学坏。

虽然打孩子能暂时性地让孩子停止家长不期望看到的行为,但这是因为孩子感到恐惧,而不是真正将规则内化了。

其实说到底,家长打孩子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孩子打不过家长。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丈夫/妻子对你不满意,通过殴打的方式来管教你,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你觉得合理吗?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家长,不要使用体罚,作为替代,家长可以学习和练习使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帮助孩子评估行为的后果,通过合作解决矛盾等等。

拆穿了【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这个最常见借口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常见的打孩子的借口。同样的,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我小时候也是被爸妈一路打过来的,现在也长得挺好啊,身心健康,家庭幸福。

谁说打孩子就会出问题?

个案不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小时候挨打的孩子,成年之后更有可能打自己的孩子。打孩子虽然不遗传,但是会被模仿。

有些人成年后经过痛苦的挣扎能够走出小时候被家暴的阴影,但也有一部分终身都会受此影响,在社交、亲密关系维系等领域陷入困境。不要让孩子面临这样的风险。

我怀疑你在危言耸听,孩子哪有那么脆弱,只要不是经常打,不是打得太凶,会有什么问题?

无论是偶尔打还是经常打,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1、孩子会觉得无助和消极,不利于其学业发展和情绪稳定;

2、孩子会更容易具有攻击性,长大后更容易伤害其他人;

3、挨打频繁的孩子,会试图躲避父母,影响亲子关系。等孩子长大变得更有力量以后,会反抗父母。

我也知道讲道理最好,可是孩子才几岁,哪里懂得那么多道理啊?

讲了也没用,要帮他改正错误行为就得靠打。

身教胜于言传。

家长给孩子讲不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所谓的大道理,孩子当然听不明白,这是家长这个老师业务水平不行好不?

我这一代已经定型,没什么大的发展了,所以我们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

打他是恨铁不成钢啊!你也是家长,你能理解吧?

你才多大年纪,二三十岁的人就讲没什么大的发展了,为人父母你羞愧不羞愧?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们知道打孩子不对,知道自己小时候挨打并遭受了损失,如果还不下决心赶紧改过来,真是无可救药了。

我只是轻轻打一下孩子,小惩大戒吓唬吓唬他,又不会真的把孩子打坏。

打打手心、屁股又不会出事的咯,我知道不能打头的,会把孩子打笨了。对吧?

打孩子没有所谓的“合理”界限。

适度和过度其实没有明确界限的。打孩子的时候,父母通常是情绪激动的,而且还有不少是打完就后悔的。何必呢?

选择危险性更低,不会有不良后果的教养方式肯定更好啊。(详见后文→AAP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你说得容易,我也知道耐心管教对孩子更好啊,我还知道送孩子读国际学校更好呢,可我每天上班都已经身心俱疲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光是打拼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时间精力去耐心管教啊?

打一下起码能让孩子知道对错,长点记性,比放任不管要好。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耐心教导孩子的时候,不妨先想一下:

真的就只有打孩子这条路可以走了吗?

是不是可以先把队友拉出来帮忙?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做家务,总得分担一点。

确实没有队友的,或许可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否超负荷?

从源头上去调整,这样大人和孩子都会过得舒服一些。哪怕这样可能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但当那些东西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摆在一起时,相信我,你会明白这样的取舍是值得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

你要是养过孩子你就知道,有的孩子真的吃硬不吃软,只有打一打才能记得住教训,打一打才有进步。哪有适合所有孩子的管教方式?

如果家长把关注点放在“适度“打孩子上,其实是一种惰性和惯性,会让家长放弃思考,愈发不愿意去理解孩子,尝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最终伤害的还是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发展。

吃硬不吃软,是因为孩子还弱小,打不过大人。挨打的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顺从,但永远不会服气。体力上的打压,不会让孩子明白到底,不会让孩子懂道理,也不会让孩子内化出恰当的行为。

从小频繁挨打的孩子,到青春期能打得过父母时,很可能就和父母真干起仗来,父母挨打的不少。

运气好一点的父母,孩子可能会选择离家远远的,尽量少接触少冲突。但这样的结果,恐怕和父母所谓的“良好初衷”是完全违背的吧。

说一下我见过的真人真事。我有个朋友,小时候经常被家长打,还会被家长当众羞辱,当年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能明显感受到他的痛苦与反叛。

这个朋友非常努力想摆脱这样的家庭,毕业后很长时间不愿意跟家里联系。后来父母实在年龄大了需要照顾才接到身边。然后,现在亲子关系颠倒了过来,他经常会忍不住当众数落、讥讽年迈的父母。

看你提到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就知道,你是被国外那一套洗脑太深了!美国的育儿经验能照搬到中国用吗?

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美国天差地别,他们父母打孩子还要坐牢呢,你在中国这么抓岂不是全民坐牢?

虽然中美有文化差异,但儿童发展规律并不因此而有本质改变,遭受体罚的孩子有更大概率出现攻击性行为、沾染酗酒吸毒等恶习,在多种不同文化的社会里都有科学研究的依据。我们不应该粗暴地以文化差异来回避问题,更应该思考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做更适合的实际操作。

立法禁止体罚孩子的国家不只美国一个,名单上还有:德国、丹麦、芬兰、冰岛、以色列等一众国家。这些国家也是国内许多家庭优选的留学、移民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AP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言传身教。

用冷静的言语和行动教导孩子是非,让TA具体地看到你希望他怎么做。

2、设置家规

制定孩子可以遵循的、明确一致的家规,记得用一些TA能听懂的话语来表述。

3、告知后果。

冷静而坚定地解释如果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例如告诉TA,如果TA不收拾自己的玩具,接下来一整天TA都碰不到这个玩具了。并且,实施后果后要坚持到底,不要过了几分钟就还给孩子 。

但请记住,永远不要拿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做完就不给吃饭”。

4、倾听孩子的意见。

倾听很重要,多听听孩子怎么说,让孩子充分表达完毕之后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多观察孩子的错误行为是否有规律可循,比如他是否经常会嫉妒别人。多和孩子沟通,一起解决问题,好过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5、多多关注孩子。

有效管教的最有力工具是关注——强化良好的行为,而抑制其他不好的行为。记住,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6、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做了坏事,什么时候做了好事。关注好的行为并指出来给予赞扬,要夸得具体(如,“哇,你把那个玩具放好了,做得很好!”)。

7、知道什么时候应“忽视”。

只要孩子没有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并且已经开始更注意做好的事情,忽视坏的行为可能是阻止TA的有效方法。

忽视不良行为也可以教会孩子这样做的自然后果。例如,如果孩子一直故意扔饼干,TA很快就会没有饼干可吃了。如果她扔坏了自己的玩具,那就再也玩不了这个玩具了。用不了多久,她就学会了不扔饼干,对玩具“手下留情”。

8、做好应对麻烦的准备。

家长应该先行一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提前设想好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为即将到来的活动做好准备,并且确定你想让他们怎么做。

9、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转移到其他方向。

有时孩子们行为不端,是因为他们很无聊,或者不知道怎么做更好,可以为你的孩子找点别的事情做。

10、及时喊暂停。

叫停对违反规则的人来说有奇效。 如果孩子不停下来,警告他们住手是管教孩子最佳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和较少的情绪去提醒他们做错了什么。 设定一个时间(一分钟最好),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转移注意力 。

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你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主导暂停。 你可以说“去冷静一下,当你觉得ok了再回来”。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并联系自我管理技巧,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样适用。

end

参考文献:

1、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family-dynamics/communication-discipline/Pages/Disciplining-Your-Child.aspx?_ga=2.235197505.153001864.1651218830-1390928591.1527052943&_gl=1*1qp3si1*_ga*MTM5MDkyODU5MS4xNTI3MDUyOTQz*_ga_FD9D3XZVQQ*MTY1MTIxODgyOC4xLjEuMTY1MTIyMjk4OS4w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4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