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明史》

众所周知,胡惟庸是明朝的最后一任丞相,在他死后的四百余年间里,明清两朝再也没有设立过丞相一职。自秦朝到明朝初年,丞相一职有着断断续续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为何在胡惟庸之后就撤除了这一职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丰功伟绩,以至于统治者们为纪念他才撤掉丞相,恰恰相反胡惟庸犯下了九族俱灭的谋反罪行,他本人和亲友同党遭到了朱元璋严厉的处罚和清算。

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胡惟庸案”,此案引发了大规模清算行动共牵扯了三万余人,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走向。有意思的是,胡惟庸案件的导火索居然与一名马夫存在一定的关系。

早早入伙但大器晚成

十四世纪中期,元朝内部的阶级矛盾愈演愈烈,统治阶级对贫苦百姓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剥削,再加上天灾不断、干旱与瘟疫横行,忍无可忍的人民揭竿而起试图推翻元朝的统治。

众多起义军领袖之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朱元璋,他也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依靠着推翻元朝统一中原的功绩建立了明朝。

纵观历史长河几千年,没有哪个人单凭着自己就能建立起一个王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从他加入红巾军到最终统一全国的二十年间,有着许多杰出人才跟随着他,谋士为他出谋划策、猛将为他出生入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些帮助过自己的臣子,他先后封赏了三十四位大臣为“开国功臣”,赐给有功之士良田财宝,而且君臣之间重情义经常聚会叙旧。

正所谓“共苦容易同甘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最终却没有几人能够善终,三十四位功臣之中有半数都是因为“胡惟庸案”被处死。

那么胡惟庸到底是如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是如何发迹的呢?这一切还要从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时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55年(也就是朱元璋所设的龙凤元年),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去世,虽然小明王把郭子兴的儿子提到了都元帅的职位,但其实身为左副元帅的朱元璋才是这支军队的实际领袖。

此时掌握实权的朱元璋并未急于扩张领地,他听从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开始增强自己的硬实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广招贤良,与李善长同乡的胡惟庸就是在这时投靠的朱元璋。

虽然胡惟庸后来能够官至丞相、掌管百官,但在战争时期他并没有在朱元璋手下做出什么功绩,从他的任职情况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负责治理州县或是掌管礼乐,升迁速度也并不快。

上马打天下不是胡惟庸的能力所在,下马治国却是他擅长的,明朝建立之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他终于迎来了在官场“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

权倾朝野,引来朱元璋不满

洪武初年朱元璋开始封官赏爵,册封给功臣良田美宅外加珍宝奴仆,朝廷内无不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没过多久,就有一些大臣不习惯太平日子,开始游手好闲甚至违法犯罪。

朱元璋得知后最初还算耐心地用《铁榜文》和《资治通训》来规劝大臣们尽职尽责,很快他就发现效果不佳,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撤职换人。

从洪武三年开始,陆陆续续就有着许多功臣被削爵免职,空出的职位也由其他人填补,靠着这样一股东风胡惟庸一路被提拔,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的职位。

当时的左丞相是他的老乡李善长,结果他在第二年就被“勒令”退休,退休的李善长自然想让胡惟庸接班。

不过,胡惟庸面临的竞争对手实力都很强,比如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刘基、善理政事的汪广洋、手腕强硬的杨宪。

只是,刘基很快就因直言直语而失宠、杨宪则是获罪而死、汪广洋因懈怠被降职,胡惟庸就这样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是淮西勋贵的领头人。

从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独揽朝政大权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的野心日渐显露,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过分,朝廷内的生杀废黜事宜只选择性地告诉朱元璋,大部分都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

文武百官的奏折也都必须经过他这里,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胡惟庸都会扣下然后择机报复举报他的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升官的官员、不想被律法惩罚的官员,都争先恐后地拜访胡惟庸并送去金银珠宝。

徐达、刘基都曾提醒朱元璋提防胡惟庸,但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反而使刘基遭到了胡惟庸的毒害,徐达也险些被谋害。

后来胡惟庸更加骄纵跋扈、肆意妄为,秘密指派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在外招兵买马,暗地培养自己的武装。

与此同时,他又在朝廷里拉拢李存义等大臣,试图控制整个明朝廷,可以说朱元璋随时都有被架空的可能。让胡惟庸没有想到的是,洪武皇帝早就对他有了防备和疑心,只是没有表露而已。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在整个政治生涯中都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起义军的首领还是明朝的皇帝,都不允许有人干涉自己、威胁自己,这一点从他派人处死小明王,赶走李善长、刘基就可以看出。

所以说一个既无军功也没有什么政绩的胡惟庸,怎么可能瞒着朱元璋无法无天呢?很明显朱皇帝是在计划一个更大的阴谋,“捧杀”胡惟庸就是其中一步。

洪武十二年,正当胡惟庸忙着扩张实力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发生却让他感觉到了朱元璋的杀意,这次意外事故也成为了胡惟庸案的导火索之一。

处死马夫,遭到朱元璋查办

话说,胡惟庸的儿子在一次出行中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果还被一辆路过的马车撞死。胡惟庸作为被害者家属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就私自处死了驾马的车夫,没有走任何的司法程序。

这件事情要是放到以前或许朱元璋就装作不知道了,算是卖给麾下官员的一个人情,可是这一次他却不准备放过胡惟庸,必须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他得知消息后把胡惟庸叫来解释情况,赶往皇宫的路上胡丞相想好了说辞,也做好了接受慰问的准备,一见到朱元璋后胡惟庸便声情并茂地向皇帝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