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的北伐,丞相的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足,亲自带领的士兵,也是最充足的一次。

丞相的前几次北伐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却把曹魏那边吓的不轻,因为丞相前几次的失利,都不是他本人的实力不给,而是各种意外捣的乱。

当时曹魏那边被委以重任的,是曹魏那边的老人司马懿,司马懿虽然在表面上防住了诸葛亮,但实际上却是赢在了巧合。

曹魏这边的皇帝魏明帝曹睿,是个非常精明的领导,他对一线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诸葛亮是怎么败,也知道司马懿是凭什么赢的。

因此等到诸葛亮再次来袭时,他果断又给司马懿增加了两万的精兵,而司马懿本人为了抵御丞相,还把对西北战事有独到见解的郭淮调到了身边。

从这些记载来看,当年丞相的到来,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

司马懿之前是靠不要面子的防守赢下的胜利,所以他这次还想故技重施,当然这并不是司马懿想懒省事,而是他发自肺腑的认为,自己绝不是丞相的对手

面对司马懿的玩命防守,诸葛亮表现的很淡定,因为他对局势早就有了预判,于是他并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急于进攻,而是不紧不慢的开始了屯粮,摆明了咱不怕跟你打持久战。

不过丞相心里非常明白,以目前魏、蜀两国的综合实力,蜀汉这边是绝对耗不起的,毕竟你占据的也不过就一州之地,总人口只有不到100万人,而曹魏那边呢,几乎占据了十州之地,治下的人口高达400多万,各地的兵士总数不下50万。

而且如果给曹魏那边足够的时间,人家的增长前景还会越来越好,所以丞相只是表面不着急,但内心还是挺急的,于是他就一边安排人在一线屯田种粮,一边用各种办法去挑衅魏军。

丞相当年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诱惑曹魏出兵,然后利用自己的个人军事能力,硬吃曹魏的有生力量;

第二,制造一种氛围,让曹魏那些真不懂事的人,和假不懂事的人,都认为诸葛亮想打持久战,而司马懿那边如果不积极应战,那就是别有用心;

丞相的第一个目的很好理解,第二个目的会不会自以为是了?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老曹家自从曹操起兵开始,军队的核心管理层,不是姓曹就是姓夏侯,除了这两姓之外,几乎没有别人。

曹丕早在当世子的时候,和司马懿就交情莫逆,后来他当了皇帝之后,感觉自己亲戚有点碍手碍脚,曾力捧司马懿,甚至还想给他兵权,但司马懿多聪明,自然不愿意当夜壶,于是严词拒绝了。

后来曹丕临终之前,曾让司马懿位列四名托孤大臣之一,但此时的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依然没什么兵权,后来他之所以能染指一线的军权,主要得益于老曹家培养出来的嫡系军头先后都挂了,魏明帝实在没办法,这才让他染指的军事。

但是魏明帝以及曹魏家的嫡系们,打心眼里是不希望司马懿在军中威望过重的,因此都希望他速战速决,然后赶紧把兵权交回去。

因此在诸葛亮之前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因为在正面战场打不过丞相,所以想猥琐防守,结果被自己人喷的是体无完肤,如果不是蜀汉内部出现了意外,那么司马懿可能就要完了,但是司马懿当时不过捡了个便宜,还借丞相的手,把魏明帝安插在他身边的张郃给办了,。

因此在丞相最后一次北伐之前,司马懿基本就成了曹魏在一线战场上的绝对核心,这对于司马懿来说,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曹魏高层来说,这却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魏明帝不远千里给司马懿增兵两万,从表面看是他吓坏了,赶紧拿自己的家底贴补司马懿,但真相真的只有这一个吗,据史书记载,当年奉命带领这两万人的将领叫秦朗,秦朗是什么人,那是被曹操亲切称为继子,被曹睿一手提拔的曹家亲信,如果你司马懿有别的想法,你说秦郎会不会是曹魏这边的马岱。

不过魏明帝本人是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他很清楚一线的战况,而且他手里也没有能临阵换将的底牌,所以他只能一边提防司马懿,一边又要支持司马懿,而老戏骨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于是在诸葛亮的一番操作之下,曹魏一线开始群情激愤,连司马懿都有点压不住场子了,这时司马懿是如何操作的呢,他直接不远千里的向曹睿请命,说自己忍无可忍,要出兵和诸葛亮拼命,希望曹睿能答应。

曹睿多聪明,一看就知道司马懿千里汇报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字面的意思,于是立刻派钦差赶赴一线,然后当着全军指战员的面,明确表态,司马懿像向你们一样出去打,但是吾皇不愿意,你们要戒骄戒躁,继续防守,大家一看司马懿原来和大家想的一样,不出兵的根源,原来在魏明帝这,于是就安分了。

但有人却看出了司马懿的这套花活,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知道了曹魏那边的情况以后,曾感慨的说,司马懿要真敢跟我打,还用得着千里汇报。

这段小故事在三国的历史中很不起眼,但其中蕴含的奥妙,却非常多,如果看不出这些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