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马斯克一直被誉为高智商,但实际上情商也不低。上海工厂对于特斯拉的“雪中送炭”,他心知肚明,也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于是,在特斯拉股价低迷了许久,马斯克需要重振投资者对特斯拉的信心时,他便再次来到了“福地”中国。不仅受到领导人接待,马斯克还收到了一份“大礼包”:

特斯拉符合国家汽车数据安全4项合规要求,FSD有望在中国落地。

这个消息出来后,特斯拉盘前就大涨了8%,市值增加420亿美元。这往返的飞机票,投资回报太高了。所以说,没有什么不懂人情礼数,只是因为诱惑还不够丰富。

话说回来,FSD也一直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技术,凭着这个技术马斯克也时常称特斯拉不是汽车公司,而是科技公司。尤其去年特斯拉发布的V12版本,更是被誉为智能驾驶界的“掀桌子时刻”,又要把对手拉爆的节奏。那么,令投资人期待的FSD,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V12 改变在哪里

V12最大的改变是自动驾驶从“规则前置”到“自学成才”。

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分为感知、决策、执行。感知即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决策层,就是各家算法的比拼了。

传统的做法是制定规则、模型识别、执行规则。但是,由于驾驶路况非常复杂,即使编写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无法穷尽。太吃人力、智力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定义规则,也会存在无法执行的时候。

特斯拉之前也是这个思路。 但ChatGGPT火了之后,给了特斯拉新的思路。

V12借鉴了ChatGPT的做法,发挥“神经网络”的作用,即:给AI投喂超大量真实的人类驾驶行为的视频、数据;然后依托超大的算力;接着,等大力出奇迹(智能涌现)。

这也被称为“端到端自动驾驶”。和之前“模块化设计”相比,端到端采用了整体思路,成本小、也无需繁复的规则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西南证券整理

在代码方面,V12的C++代码控制从2万多行减少到2千行,减少了90%。而且没有一行代码是来做道路、行人、障碍物等识别的。

毕竟,AI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环岛,什么是障碍物,只需要学习足够多的人类驾驶习惯。模仿、大量模仿就行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数据,反而是核心资产。

为了支撑算法,特斯拉也用了一万块英伟达的高端显卡来支撑训练,而且还有自己的Dojo计算机在辅助。

从目前的行驶测试中,除了有一次想闯红灯之外,V12系统整体表现得非常顺利。更核心在于,如马斯克所说,“这些建筑、道路标志,是从未见过的”,也就是说,并没有代码事先做了识别、设定了规则。而是靠AI的学习和判断。

所以,V12与其说是技术跨越,不如说是解决思路的转变。

V12 落地的障碍

虽然马斯克说,希望神经网络像人一样开车,但实际上仍有不少障碍。

一个障碍在于数据的不足:量够不够多、质够不够好。

没有数据训练的完全应对,目前AI还做不到。就像V12目前还不能应对雨雪天气,因为当前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于加州的驾驶员,而加州雨天不多。

特斯拉目前能够推动V12发展,一方面依托“影子模式”收集了大量驾驶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保险业务,识别出了一批优秀驾驶员,从而可以采用这些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

但单靠特斯拉车主,数据量还是不够的。毕竟,和ChatGPT所需要的图文信息相比,视频数据更私密、也更不易获得。而且汽车行驶数据又涉及到数据安全。

因此,特斯拉符合中国国家汽车数据安全的合规要求,是多么重要的信息。不过,特斯拉要谨慎的是,中国不少司机们各个身怀绝技,投喂的数据,可能会让AI染上坏习惯。

除了数据质和量之外,也有个隐忧。就是当AI面对数据中没有覆盖的场景时,能否做出准确判断,也无法知晓。毕竟,大力出奇迹,就是开盲盒,可解释性不高。

另一个障碍在于算力 。训练需要大量算力、推理更需要算力,而特斯拉由于数据必须在中国落地,那么训练中心也应该在中国落地。那就不得不提,英伟达也好、Dojo也罢,美国政府是否允许特斯拉在中国使用。

如果不允许,那么中国算力公司谁能拿到特斯拉订单,自然是美滋滋了。同时,为特斯拉提供地图数据、训练数据的公司,也可以享受到这波红利。

智能化的鲶鱼?

这几天,问界事故之后,智能驾驶又成为了舆论热点。

‍‍‍‍ 有人说智能化吹得太厉害,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很牛,从而开车时容易掉以轻心,甚至会主动做出危险行为。网上有个视频,车主用幕布盖住前窗玻璃、秀自动驾驶。智能化应该发展慢一些。

这一次事故车辆,也是 入门非智驾版,并没有配置相应的高阶智能驾驶。但车主是否会误以为有,就不得而知了。

‍‍‍‍

也有观点认为,智能化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创新必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出现比马车时代更严重的事故,但如果坚持马车、不发展汽车,那人类文明必然落后很多。应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从现实发展来看,智能化的大潮确实不可阻挡。但是,要注意的是,技术 也不是一蹴而就、蜂拥而至就可以的。

比如不愿意背锅的博世,成立于1886年,已经超过了马老师期待的102岁。公司积累了大量可靠的工程经验。

特 斯拉的自动驾驶也是不断迭代的,先后引入“九头蛇”网络 HydraNet、Transformer算法、FSD自研芯片等等,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效果。

考虑到特斯拉已经许久没有新车型推出,要提振消费者兴趣,FSD确实是可以打的牌。从安全考虑和逐步推进的节奏来看,FSD的落地,倒不如先从“通勤场景”的城市NOA开始。毕竟场景相对固定,算法可以快速积累。

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在电动化阶段,给国内电动车制造带来了“鲶鱼效应”;那么,这一次FSD落地,会在智能化方面,继续发挥这个效果吗?

如果FSD被消费者追捧,那么友商们,谁会被拉爆?谁又会被带着往前走?

-全文完

和董指导聊聊天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