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府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的美誉。所谓的陇山,即六盘山的南段,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根据《大明一统志》的介绍,平凉府“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左控五原,右带兰会”,是控制西陲的要地。

按照明初亲王戍边的原则,这样一块战略要地自然要派一位皇子过来坐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开国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楹被封为安王,永乐六年(1408年)之国平凉府。而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安王无嗣除国之后,朝廷又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将韩王的封国改为平凉。

自打洪熙元年(1425年)就藩之后,韩王家族就在平凉府内生根发芽,一直延续到了明末。

韩靖王朱范??

平凉韩藩的首封韩王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原本的封国是辽东开原。不过朱松不但没有就藩,还在永乐五年(1407年)薨逝在了南京。由于世子朱冲??年幼,故而也一直留在京师,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才之国平凉。

朱冲??薨逝后,由其庶长子开城王朱范圯袭封韩王。而在朱范圯薨逝后,因其无嗣,故而由其弟西乡王朱范??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韩王。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军在距离京师北京并不遥远的土木堡遭遇惨败,连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也做了瓦剌人的俘虏。当年九月初六日,皇太后孙氏将亲儿子朱祁镇“尊”为太上皇帝,又将庶子郕王朱祁钰立为新皇帝,大明王朝由此进入了景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瓦剌军队以太上皇帝为人质,在大明境内四处劫掠,各处边关纷纷向朝廷告急。镇守陕西兴安侯徐亨向新皇帝指出“平凉地当要害”,一旦到了冬天黄河封冻,瓦剌军队必然犯边,必须早做准备。然而目前各地守军兵力本就捉襟见肘,是否可以抽调韩府护卫军协助守城?

徐亨是靖难功臣兴安伯徐祥之孙,永乐二年(1404年)便已经袭爵,此后更是在正统九年(1444年)以征讨兀良哈的功劳进封兴安侯。对于这样一位威震边陲三十年的知名老将,朱祁钰自然会对他的建议给予充分的重视。皇帝立刻给韩王写信,让他调拨七百名王府护卫军以供徐亨使用。“书至,宜令安东中护卫屯军七百人整点齐备,委官管领赴平凉操守城池。俟春暖河开,边方宁靖,照旧屯种,岁以为常。”

有了徐亨的成例在先,西北一线其他镇守总兵官也纷纷打起韩王护卫的主意来。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张泰向朝廷上奏,称有披戴明盔青甲的达贼三百余人准备犯边。不过宁夏官军已经兵分三路,实在没有多余兵力,因此除了要借调河南都司策应官军三千人以外,还要再从韩府安东中护卫中抽调六百人。

如此大规模的占便宜举动虽然让韩王欲哭无泪,但是土木堡之变后边关形势十分严峻,这样的紧急关头,身为大明藩王,自然是要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

景泰元年(1450年)闰正月二十八日,韩王朱范??薨逝,享年三十岁,谥曰靖。王妃刘氏自尽殉葬,谥曰贞烈。此时韩靖王庶长子朱徵钋年仅十一岁,故而韩藩宗室元老襄陵王朱冲秌(韩靖王叔父)向朝廷上奏,请求不要住支韩王的岁禄,得到了景泰帝的特许。“乙巳朔,襄陵王冲秌奏:‘近者韩王薨逝,宫眷无以养赡,乞仍给岁禄。’从之。”

韩王朱徵钋

景泰元年(1450年)十一月,朝廷遣定西侯蒋琬为正使,给事中曹凯为副使,持节册封韩靖王庶长子朱徵钋为韩王并赐其冠服。这位第五任韩王本打算进京谢恩,景泰帝看他年纪实在太小,赶紧写信拒绝。

韩宪王妃冯氏

景泰二年(1451年)正月二十日,韩宪王妃冯氏去世。首封韩王朱松薨逝之后谥曰宪,王妃冯氏就被称为韩宪王妃。从辈分上来算,她是新任韩王朱徵钋的曾祖母。

冯氏是洪武朝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冯诚之女。其祖父冯国用是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追封为郢国公。而她的叔祖冯胜更是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时候,冯氏被册封为韩王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朱徵钋来说,曾祖母的去世还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将她葬在哪里?当年朱松在南京薨逝,因其尚未之国,故而葬在了安德门外的向山之原。其地旧称岩山、龙山、南山,亦名凤凰山,现又称韩府山。韩藩宗室之国平凉之时,曾留下朱松的女儿荣河郡主及其仪宾王荣看守坟园。二人去世之后,则由韩府典宝正凤翥、安东中护卫百户彭富代守。故而宪王坟园保存十分完好,冯氏按照惯例应该与朱松合葬。“戊子,韩王徵钋奏:‘臣曾祖考韩宪王坟园,见在南京向山之原。今曾祖母妃冯氏薨,乞量赐人力送彼附葬,且免西土军民造坟之扰。’”

然而对于景泰帝来说,一来此时边境尚未宁靖,难以抽调官兵和民夫护送棺柩。二来从平凉到南京千里迢迢,要把宪王妃的棺柩运过去耗资巨大,这个钱谁来出?所以皇帝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否决了韩王的请求,让他将宪王妃的棺柩“暂于彼处安厝”,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迁葬于南京。至于什么时候天下太平,那得由皇帝说了算。反正从韩宪王墓的发掘结果来看,朱松和冯氏并未合葬。

主少国疑

在朱徵钋袭封之前,一共有四位韩王,分别是宪王朱松、恭王朱冲??、怀王朱范圯和靖王朱范??,除了刚刚去世的宪王妃冯氏,自尽殉葬的靖王妃刘氏以外,恭王妃韩氏早在正统七年(1442年)便已经去世,目前唯有怀王妃郭氏仍然健在。

这就很尴尬了,新任韩王年仅十一岁,但是其曾祖母、祖母、嫡母都已去世,无论是生母还是伯母怀王妃,显然都不适合暂摄韩府事务。亲王年幼兼内无女主,而韩王的叔祖襄陵王朱冲秌、乐平王朱冲烋,叔父褒城王朱范堮、通渭王朱范墅自然不会把朱徵钋放在眼里。

最先跳出来的是褒城王和通渭王,二人不但大摇大摆地从韩王府中门中道进入府中,还将上前劝阻的门官冯贵殴打致残。王府的中门,只有亲王本人才能进出,或者在迎接朝廷圣旨、敕书的时候才会打开。朱范堮和朱范墅身为郡王,却敢如此不顾尊卑以下犯上,自然是觉得朱徵钋年幼好欺负。然而此事影响极其恶劣,景泰帝在获悉之后立刻降敕对二王进行训斥:“王为郡王,于亲王府入中门、驰中道,已越礼矣!又殴门官,是无法也!今姑置不论。自今王等务在安分循理,共保富贵。如怙过不悛,祖宗之法具在,朕不敢私!王等其省之。”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西城兵马指挥石昉之女石氏被册封为韩王妃。此时的朱徵钋虽然年仅十四岁,但他的嫡长子朱偕汸很快降生。到了景泰六年(1455年),韩王庶次子朱偕?出生,基本上杜绝了再一次兄终弟及的可能性。

然而朱范堮虽然吃亏,襄陵王朱冲秌却仗着自己叔祖的身份屡屡欺侮韩王,甚至强占王府宫人以及占使军匠,侵夺园池,一时间嚣张无比。但是朱徵钋虽然年轻,心眼子却多,从来不和叔祖、叔父发生正面冲突。毕竟他是晚辈,正面硬刚只能自己理亏。然而韩王府的承奉正永寿等人却忍不了,纷纷“义愤填膺”地向朝廷上奏,揭发襄陵王的“恶行”。景泰帝则顺水推舟,让陕西巡按御史会同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员成立专案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景泰年间最大的危机无疑是土木堡之变所带来的后遗症。韩藩所在的平凉府地处要害,不得不出动本府护卫官军,配合朝廷进行自救。但是韩靖王的薨逝又给韩藩的生存带来了阴影,毕竟新任韩王过于年幼,是否能够应对这样的复杂局面,谁心里也没底。从这个角度说,襄陵王、褒城王屡屡找茬,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谁也没想到朱徵钋这位韩王年纪不大却十分精明,自己不出面,全让手下人向朝廷告状,将几位叔祖和叔父收拾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