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由于对婚检结果的疏忽,一名年仅29岁的天津女子,在新婚55天后,倒在自己丈夫刀下。

整整49刀,刀刀透露着凛冽的狠戾之意,没有丝毫留情,亦没有丝毫理智,以至于“49”成为了受害者父母每每想起心里都会揪着疼得血淋淋般的数字,痛到几乎窒息。

强忍悲痛的二老对女婿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女婿为他的恶行付出应有的代价并赔偿599万余元,“599万余元的赔偿请求里,有490万是精神损害抚慰金,一刀10万。”

本该是恩爱有加的新婚夫妻,丈夫何至于以如此残忍的手段痛下狠手?丧尽天良的丈夫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和结果?他所付出的代价能否让受害者父母得到些许的抚慰?

最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一审宣判结果显示:

丈夫张某育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对张某育限制减刑。同时判决张某育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受害者父母47514元。

很多人对此结果直呼难以置信,受害者父母听到一审判决结果更是脑袋一片空白,感到完全难以接受,直接递交了抗诉申请,这主要是因为死缓不直接等于死刑。

从法律层面而言,对于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只有在二年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且情节恶劣的,才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如果罪犯在这期间没有故意犯罪,或者故意犯罪但不属于情节恶劣,那么在二年期满后就会被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罪犯在这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还能继续减为有期徒刑。

而法律意义上的“限制减刑”也并非不能减刑,而是相比一般的死缓而言,减刑次数更少,减刑幅度更小,减刑更为困难。

为何不能直接判死刑?

因为张某育患有精神疾病,经过鉴定,张某育案发时的精神状态被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他成功逃脱了直接死刑的命运。

如果张某育没有精神病,绝对是直接死刑无疑,判决书里明确写着:

“张某育故意杀人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且没有任何悔罪表现,加上故意隐瞒、擅自停药的行为,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建议法庭对张某育处以最严厉的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意味着,一审对于张某育的刑事宣判结果,几乎已经是法律能做到的极限了,该有的证据早已到位,一切能被考量在内的因素也已经被考虑到了,后续改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民事赔偿方面,由于受害者父母索赔的599万余元和一审结果里的4.7万余元赔偿相差甚大,可能还会有所变动,但可以预测的是,实际数额依然会远远低于受害者父母的索赔期待。

02

法院披露出的判决书,完整还原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也道尽了张某育及其家人的自私、漠然、冷血与歹毒,我们从这其中也能明显窥见,受害者家属为何对一审结果感到难以接受。

据小洋父母和判决书内容可知:

小洋是个心肠善良、性格温婉的优秀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机关单位工作,工作稳定,前程已定,只差嫁人成家,于是父母便开始操心起小洋的感情状况。

2020年5月,经他人介绍,小洋与在当地当辅警的张某育相识相恋,小洋父母觉得张某育看起来老实厚道,再加上两家条件相差不多,张某育父母明面上对女儿也还不错。

基于此,相处一段时间后,两家人便开始谈婚论嫁,这期间张某育未表现出任何异样。

2021年8月,小洋与张某育登记结婚。

婚后第55天,张某育因怀疑小洋欲与他人共同陷害自己,以及因家庭琐碎对小洋心存不满,趁着小洋去卫生间之际,从厨房取来一把尖刀,宛如发疯的野兽般朝着小洋挥捅而去。

足足49刀,刀刀无情,令人心悸。

没有丝毫防备的小洋倒在客厅里,倒在血泊中,因为失血过多当场死亡,或许直至意识消散,她也不明白新婚的丈夫为何要如此待她,为何会毫无征兆变得那么暴戾狰狞且陌生。

悲痛欲绝的小洋父母在不断追问之下得知,他们眼里老实厚道的张某育,竟然一直都患有精神疾病,为了促成这段婚姻,张某育及其父母全都选择隐瞒,从交往隐瞒到婚后,直至案发。

张某育早在与第一任对象谈婚论嫁时,就被诊断出了精神疾病,后来谈崩后又遇到小洋,与小洋相恋交往后,他再次被诊断出精神疾病。

为了隐瞒病情,不耽误自己的前程和婚事,张某育看病挂号用的都是其父母的医保卡,生怕被外人知晓。为了瞒住小洋,他更是将药藏进母亲所在屋子的柜子里,避开小洋偷偷去吃。

张某育父亲辩称:“我和妻子瞧见张某育吃药治疗期间状况挺好,结了婚一高兴病可能就好了,就自作主张把药停了,想等以后感情稳定好了再跟小洋说,大家一块帮着儿子好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生怕小洋得知病情后反悔婚事,所以瞒到结婚还不够,想要一直瞒到有了孩子,直至小洋再也难以反悔脱身只能认命,一家人可谓将自私自利诠释得淋漓尽致。

凭什么别人家的好女儿要摊上你家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一个健健康康的正常女孩有什么义务帮你想办法康复好起来?她分明可以嫁给一个健康的正常人,嫁进一个正常的家庭。

这哪里是为了张某育的前程和婚事着想,这分明就是一场不顾后果自私冷血至极的谋杀!

03

最让人气愤的莫过于,案发后张某育一家人没有任何人前来对小洋家属道过一句歉,也没有主动提及任何赔偿问题,清醒后的张某育更是没有任何悔罪的表现。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不但说明了张某育父母的麻木冷血,更直接佐证了张某育的丧心病狂根本不是因为精神疾病发作,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个丧尽天良无可救药的恶徒。

一个善良且正常的精神病人,在清醒后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忏悔痛哭,会因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感到追悔莫及痛不欲生,可张某育的种种表现,说是死有余辜也不为过。

为什么多数人对于张某育被判死缓这一结果感到难以置信?

因为它看似是对“精神病人”的人道,实则是对遇害者及其家属的不人道,既然生命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无论有怎样的前提条件,被牺牲的都不该是遇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就像“邯郸初中生遇害案”里一样,年龄不是触犯法律底线的挡箭牌,精神疾病同样也不该是免死金牌,作出利益牺牲的也不该总是遇害者及其家属。

我们相信法律一定能够越来越趋于完善,能够对所有的一切一视同仁,从而避免为恶者因为年龄或精神疾病钻空,由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而在这之前,每一个人在踏入婚姻前,或许都需要对伴侣的婚检结果保持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