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上,南京市聋人学校一楼阶梯教室不时传出惊叹声、欢呼声、鼓掌声,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之科学教育聋校行活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此次活动由教育部“双名计划”南京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主办,南京市聋人学校、花钰锋名师工作室承办,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张怀华、李志尚、花钰锋给南京聋校高一、高二年级普通班的同学们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科学教育实验活动课,南京聋校全体物理老师现场观摩。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晚上6:30,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三位名师走上讲台共上一节课。张怀华、李志尚两位老师轮番上阵,带来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互动科学实验,花钰锋老师是南京市聋人学校副校长,她配合两位老师用手语和同学们实时交流。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用笔摩擦能开启易拉罐吗?”第一个实验就充满悬念,老师们真的带来了罐装饮料,请同学们上台试一试,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嘭……”“嘭……”“嘭……”在同学们用笔杆反复摩擦易拉罐拉环四周预制压痕后,几个易拉罐先后“炸开”,全场一下子被点燃,欢呼声一片。老师又剪开了易拉罐,请同学们上台反复折叠,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啊,金属片断了。”……在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中,老师为大家揭秘:易拉罐“炸开”以及金属片断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摩擦生热,而是金属疲劳现象。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一个装有大米的玻璃瓶,一根筷子,你能把筷子插入米中提起整个瓶子吗?同学们纷纷举手上台尝试,但好几个人都失败了,而老师却成功了。“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我的操作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大家发现原来老师在插入筷子前,就做了压实瓶中米的动作。“筷子提米的原理是摩擦力的作用。当筷子插入米中,筷子表面与米之间产生静摩擦力,同时米与杯子壁之间也存在摩擦力。我们如果要用筷子提起整个瓶子,就要加大米粒之间的挤压,使得筷子、米和杯子紧紧地挤在一起,增大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即使筷子的受力要向上运动,由于静摩擦力的存在,筷子可以支撑起整个杯子和其中的米。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水瓶中的隐形现象探究、神奇的记忆合金、伽利略大炮、直管提水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课堂里充满欢声笑语、互动探究,一个个有趣的实验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张怀华、李志尚两位老师是普教的物理教师,第一次给聋校学生上课,学生们展现出来的良好综合素养让他们赞不绝口。“他们认真观看实验动作,乐于亲身体验,共同探究、讨论热烈、兴致盎然,课堂表现太棒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活动最后,花钰锋副校长代表南京市聋人学校为张怀华和李志尚两位正高级物理教师颁发科学教育导师聘书。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是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实践举措,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通讯员 花钰锋 沈旭升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徐海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