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被伟人如此称赞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这个人正是我国的一代儒将郭化若,而他与毛主席的故事,更要从他参加革命的时候说起。

革命之路

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的城市贫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郭化若的父母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问题。在他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育他读书写字,从此培养了他良好的阅读爱好。

爱好读书的郭化若,尽管没有去过学堂,却在家中连续学了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这也为他之后成为传说的“一代儒将”累积了厚实的知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岁的他,已经可以为报社抄录通讯。 由于郭化若不仅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被左邻右舍誉为“神童”。

学海无涯,但奈何家境窘迫,这样一位“神童”居然没怎么进过学堂。哪怕以优异成绩考上福建第一中学的他,最终还是因为学费问题而不得不辍学。

但郭化若对于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似乎从没有满足。哪怕因为贫困不得不过上流浪生活的他,依然会咬牙坚持看书。正因这份坚持,他才能成为毛泽东口中的“高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辗转到广州的郭化若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机。此刻的他背井离乡,正寄住在一个会馆里,凭借着替人写信和碑文,赚取微薄的收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郭化若每每挑灯夜读学下的知识,从未辜负他。1925年,郭化若以优异的成绩力压三千众考生,考入黄埔军校。这也是他长久革命生涯的起点。

黄埔军校期间,郭化若优异的成绩赢得蒋介石青睐,曾经两次下令要求他来给自己当秘书。但当时的郭若化已经意识到,国民党可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于是果断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一个冰雪消融的初春,共产党的革命果实也在悄然生长着。这年,苏维埃留学归来的郭化若刚刚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在追寻着组织的方向前行。

踏遍千山万水的郭化若,终于找到了“红军之父”朱德。因为是留学回来的高材生,郭化若很快前往二纵队当了参谋,从此时起,他在军事谋略的才华终于开始显现出来。

漳平一战,在山头观测战场的郭化若发现,敌人的火力比预想的更加凶猛,便很快意识到敌情有变。面对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敌人还有可能有援军的情况,郭化若依旧冷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命令我军将炮火抬到制高点,既然无法在数量上取胜,那就在准度上想办法取胜。不出郭化若的预料,我军的炮火轰炸正中了对方的指挥官,敌军开始溃败。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郭化若发现煤矿工人的很多曾经有过爆破经验,在请示毛泽东之后,很快组建了专门爆破的工兵队,屡次炸毁敌军碉堡。

同时,郭化若清楚地知道,通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但参谋处缺少电台装备。他当即下令缴获的电台需要妥善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俘获一批电报人员后,郭化若进行一对一谈话。最终,他完美的完成了这些电报人员的思想和保密工作,排除万难组建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

而好景不长,就在毛泽东、郭化若等人崭露头角之际,王明等“左倾派”冒险主义思想在党内占据上风,并疯狂打压毛泽东、郭化若等人。郭化若更是直接被开除了党籍。

这对郭化若来说,无异于在他火热的心上浇了一盆冷水。他并不甘心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就被如此对待,好在当时党内有人保了他一把,让他还能继续跟随红军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途中,郭化若的脚受伤溃烂,还是忍痛走完了全程。郭化若深知,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读过“万卷书”的他,亦跟随红军走过了这万里路。

严峻考验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被伟人如此称赞的人,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1944年中国反法西斯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与新四军即将进入攻占大城市与交通要道的的正规战,急需加强炮兵力量。

郭化若在红军时期就从事炮兵教学工作。毛主席高度关注炮兵团的建设,1938年经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批准,我军有了第一个炮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贺龙司令员找到郭化若,推举郭化若担任延安炮兵学院校长。郭化若在黄埔军校和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进修过,又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一员,是中央下次委托的不二人选。

郭化若明白这是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新信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完成中央下达的使命。当贺龙提出给他半年时间开课时,他坚定的表示能在三个月内开课。

不过,想要开课并不简单。建设一个学校开课要经历的东西太多,在工作、教学、生活上都遇到诸多困难。教材需要编写,教具也需要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化若此时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当时炮团转过来的旧火炮只有18门,炮兵射击的指挥器材更是缺乏,观测器材来自不同国家无法统一规格与操作方法。

很多器材和炮模型都需要制作,还有生活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学生老师的吃饭问题需要开荒种菜。

但是这些问题都被郭化若一一克服了。郭化若带领着大家建设的时,也是亲历亲为、身体力行的与大家一同加班加点,很快受到大家的尊敬。

在郭化若的努力下,从收到任务到正式成立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招生、编队、开课等工作只花了三个月,1945年,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在南泥湾开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课后,郭化若并没有照搬国外的训练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炮兵军事教育八法:

集体研究、少讲多做、实验教育、按步前进、各科配合、典型推动、组织教育和考绩。

为了解决训练中人多器材少的方法,郭化若还发动所有人定期轮换的方法,提升训练效率。

尽管装备落后且缺乏器材,郭化若依旧非常重视提高训练质量,经常组织演练。让学员轮流担任实弹射击的组织员与炮手。

有时,郭化若会带领学生在恶劣气候与夜间时训练,让学员适应抗日游击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校长,郭化若非常注重校风,严谨求实,他力求培养出学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使得学生的教学与生活既紧张又有节奏。

当时学生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内务却干净整洁,前来参观的中外人士都点头称赞。在郭化若的努力下,即使学校的条件艰苦,学员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军民关系也是十分融洽。

1945年,郭化若带领炮兵学校排以上干部参加党七大,并去延安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接见了炮兵学校干部,勉励大家努力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由于实在太劳累,郭化若很快就病倒了,七大都没能坚持到底。之后因为郭化若另有任用,所以就没有再回到由他一手创办的延安炮兵学校。

而作为东北炮兵的基础,郭化若创办的延安炮兵学校也被称作“人民炮兵的摇篮”。

那么,除此之外,郭化若还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军事大家

作为毛主席的高参,郭化若是怎么让所有人敬佩他的军事才华?

作为毛泽东的军事教育顾问,郭化若按照毛泽东给的“注意军事教育经验”的指示,写出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教学法》《炮兵科军事教育的教授法》等军事教育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化若还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叫做《意见》,集中体现了郭化若的军事教育思想。

对这封信,毛泽东回信说“希望你能在军事教育上继续做我的顾问先生”,足以见毛主席对郭化若能力的认可与赞赏。

战略问题也是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的重点问题之一,郭化若奉命进行战略问题研究,毛泽东在1937年展开了一次战略问题研究会。

毛主席要求参与会议的人员,就抗日游击战争的问题写下一个写作提纲,并托秘书叶子龙给郭化若写信,要求郭化若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编辑部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郭化若写下了《抗日游记战争一般战略问题》的提纲,并写下了头几章,深受毛主席认可。

郭化若不仅仅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逐步运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军事理论研究。同时,郭化若也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

忻口战争的失败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毛泽东告诉郭化若国民党中的顽固派都是石头脑袋,讲马列和唯物辩证法他们不愿意接受,就写一些古代兵法的文章给他们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表示,要研究孙子兵法,就要研究当时所在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来写这些文章,这样才能符合实事。

为了落实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相继写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两篇重要论文,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

很多国民党将领看了郭化若的文章非常感慨,甚至给编辑部写信,说这两篇论文看了之后感到说中了时弊。

之后,毛泽东对郭化若的研究提出很好的意见,要求他吸纳《孙子兵法》中有益的战略思想,批判部分过时内容,以新内容去充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毛泽东的精辟指示,郭化若潜心研究之后,他撰写了长达四万余字的论文《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

后来这篇文章成为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评价《孙子兵法》的理论专著。

郭化若在我国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由于他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对马列主义的深度专研,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郭化若依旧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热。1949年。郭化若在上海担任警备部重职,不仅组织部队严打匪特,加强空中安全,维护城市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还探索出了一套在城市环境下部队进行生产、建设、密切军民关系的方法,完成了上级赋予的警备大上海任务,稳定了解放初期上海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政权。

回望郭化若将军的一生,他自己曾经写过一句诗“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这句诗正是郭化若将军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口中的“高参”,朱德眼中的“一代儒将”,郭化若将军虽已驾鹤西去,但这“一点墨”依旧留在世间造福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