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丹青理想国系列视频《局部》播出后,我便被其精彩的讲述、独到的讲解、精美的细节深深吸引,不仅反复观看了精彩的章集,更是将视频的艺术讲稿《陌生的经验》收获囊中,重新阅读,细细品味。

艺术讲稿《陌生的经验》让原本视觉听觉结合的画作欣赏,变成了文字和图片的端详揣摩。幅幅名家名作的背后,陈丹青通过对其“局部”的描述,换了一个角度述历史、讲哲学、论古今、谈世界,抽离开学术探讨和技术精讲。全书像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他讲画更讲人,讲人更讲情、讲境。

一、梵高初习之作:《海边的渔夫》

梵高应该是陈丹青的挚爱,当然梵高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向日葵》、《星空》、《麦田里的乌鸦》、《自画像》等等几幅巨作不仅用斐然价值证明了作者的地位,多年来关于梵高的书籍、电影、纪录片更是繁多,商业化的各类产品更层出不穷,这更凸显了梵高作为一名画家对于商业市场的独特重要性。不过,陈丹青对这些“著作”没有过多谈论,而是将重点聚焦在梵高早期的一幅习作《海边的渔夫》,让我们了解最初习画的文森特·梵高。

赏画不只有巨幅,小画给人的震撼有时更加强烈突出。80年代,陈丹青在纽约偶得一幅小画,欢喜之极,配了框子挂起来,每次欣赏都不由得叹气,但是又说不出哪里好,一挂便是三十年。后来画家刘小东到家坐客,端详许久,脸色痛苦,轻轻感叹“画得太好了!”

一个小伙子站在海边,脸上的五官几笔带过,看不出细节,是作者先画砸了,再抹掉的,上身、裤腿、鞋子,画得歪歪扭扭,可就是这么一幅画让懂画会画之人屡屡感叹,深深折服。这幅画作于1883年,作者刚刚学画,之后他学了七年,1890年他死了,死后名声大噪直至今日,这幅习作便来自当时的初学者后来的大家——梵高。

二、梵高之“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师、大艺术家容易被历史简化,而他们早期的作品真真值得再看一看。陈丹青讲述,为什么这初学的习作比名画更耐看呢,因为憨。梵高是个憨人,由内而外的憨,憨到人憨、画憨、骨子里憨。画得巧容易,画得憨太难了。

梵高长期临摹米勒的画,米勒的拾穗者画得是劳动人民,传神入微,梵高也从没画过贵族,在巴黎学画,画的依然还是下层人,这些人进入他的画面,都憨的一塌糊涂。即使是王公贵族恐怕在他的画里也是憨憨的。憨,往往是笨。后印象派有三位笨拙的画家,塞尚、高更、梵高,梵高是北欧的乡巴佬、出道晚,尤其笨。而这笨源自他的细心、内秀,画中的女人、小孩、小职员,传神、“大巧若拙”;再看风景,老实到没有技巧、没有办法,画家被风景惊呆了,于是他一五一十地画了;群像里,他不会构图,但是他画的就是那个正在海边散步的小伙子、正在工厂休息的女工、正在田间神游的老农民。

陈丹青描述,他欣赏很多写实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珂勒惠支,比如蒋兆和。他们的画作好,技术技巧比梵高好,但是作品中充满着意识形态、意图,但是梵高没有意图,他只是在学画,他画画成疯魔,忘了一切像傻子,他成名也在死后。

陈丹青说,每次看到画册里梵高的憨傻至极的画册都觉得这才是纯粹的艺术,这样的绘画才是绘画。每年美院都成千上万张学生的习作,技术远超梵高,梵高在当下恐怕考不上美院,但是习作却是目的性的作品,也许会有人说梵高是大师,所以习作才珍贵,但是陈丹青认为即使他在巴黎之前就死掉,他也会成为大师,世界仍会看到他,懂他。

三、陈丹青之“憨”

到这,我们似乎明白了陈丹青为什么单独讲一篇习作。作为一个一直质疑美术教育的学者,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画家对于绘画的痴迷、热爱,而不是工于技巧。他在书中曾说道,看着20来岁的学生,对他们讲如果你们现在只是想着这么毕业、发表论文,没有拿得出手的画作,那完了,你就到这了。

艺术,需要学术的功底,但是更需要一份纯粹和热忱。陈丹青本人其实也是憨人,下乡期间一边参与劳作,一边对着画册临摹,恢复高考后他成功考入中央美院。

学习艺术当有耐得住的性子和执着的热爱,他曾在敦煌临摹壁画废寝忘食,终于在西藏采风多年,创作出了西藏组画,组画人物个个生动,不再是以往宣传画幅的基调,将藏民生活淋漓描绘,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后来,他求学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大都会美术馆便是他学习的课堂。美术馆不知来了多少次,对着画临摹、感慨、痴迷,想必他在临摹时也会露出憨傻的笑容吧。

《纽约琐记》中,他曾讲到,他的画后来进了画廊,贴了标签,变成了自己都买不起的商品后,就再也没去看过那些作品。用他的话讲,画廊不是画室,画廊为画安排了另一段生命,与画家再不牵扯。

由此,也就不难解释陈丹青对于梵高的热爱了。他欣赏的是画家对艺术的痴迷,心无杂念的单纯。不能否认如今仍有为艺术一心奉献的艺术家,但是浮躁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态,确实让很多人无法沉下心去琢磨,纯粹很难,纯粹一直难得。

四、结语

就好比我们做事,工于技巧的人显得聪明,但是略显憨傻的匠人也许才是笑到最后的人,时代发展得快,淘汰得也快,如果没办法沉淀自己,一味投机取巧,最终还是会被取而代之。现在的我们,反而更需要匠人精神,可以说是纯粹,可以说是专注,但是“憨”似乎形容得更为贴切、生动,我们需要一点“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