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历史上比较主流的说法,长安和洛阳都是十三朝古都。现在的西安人还比较自豪地说,我们脚下都是秦砖汉瓦。

但是,自从唐朝灭亡以后,西安和洛阳为什么再也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我们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在长达两三千年的历史里,西安和洛阳为什么会成为封建王朝的建都首选之地?这个问题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地里位置,自然条件,政治需要等各方面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无疑是黄河流域,我们看看周朝分封的诸国所处位置就知道,大多数诸侯国都密密麻麻挤在黄河两岸。西周时候的长江流域,还湖泊众多,其中不乏云梦泽、彭蠡泽这样的超级大湖,再加上森林密布,人口稀少,跟中原相比差距巨大。

西安,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远古的“蓝田人”,距今5600-6700年的半坡遗址,都在西安市境内。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在这里修建的丰京和镐京,这是西安成为都城的开始。

秦始皇灭六国,定都咸阳,也离今天的西安市区不远,今天的西安机场还叫“咸阳机场”。刘邦建汉,也选择定都关中平原,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西安作为都城,在军事上可谓易守难攻,“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东控中原,北出草原,西通西域,南可达蜀中,作为首都,西安交通也很便利。在经济上,关中平原物产丰富,足以支撑起一座古代超大城市的需求。

我们现代人往往会忽视一点,就是当时的气候。在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比我们现在普遍要高2℃-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遍布,沃野千里,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关中平原在很长时间里,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史记》中这样说的:“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占有了天下百分之六十的财富。

洛阳的历史也不遑多让,尧舜禹汤的传说,二里头遗址等足以说明这座城市历史的久远,先后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于伊河、洛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之上,四周也是群山环抱,易守难攻,而且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同样十分便利。因此洛阳和西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封建王朝建都首选之地。在隋朝和唐朝,这两个城市还同时作为首都,被称为“东都”,“西都”。

那么,西安和洛阳辉煌了两千多年,为何自宋朝起,就被排除在建都的选择范围之外呢?

无非是三个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衰落和军事需要弱化。

我们先来说说生态环境。在西汉初年,长安周边还被称为“陆海”,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当时,修宫殿都是在城外就地取材。到了唐朝,关中一带的大树已经基本上被砍光了,修宫殿得到山西一带去砍大树了。滥砍滥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同时过度的开垦造成土地承载力大幅下降,可耕地面积大大缩小。

到了隋唐时期,曾经的八百里秦川已经不能满足长安城的粮食需求了,连皇帝都要率领大臣到东面的洛阳找吃的,称之为“就食”。

隋文帝杨坚开了去东都洛阳就食之先河。唐高宗李治七次去洛阳缓解粮食饥荒,其中有一次走到半路,还有侍从被饿死。唐中宗有一句名言:“岂有逐粮天子邪?”意思是饿死都不去洛阳吃饭。

隋炀帝为什么执意要修运河?肯定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玩乐,想彻底解决粮食运输问题才是主要原因。

宋朝建国之初,赵匡胤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曾想过把都城迁回更利于防守的洛阳,遭到其弟赵光义的反对。赵光义认为,与其再修到洛阳的运河,不如就把都城建在汴州(汴梁,今天的开封)好了,这样从江南运输粮食还近一点。因为赵光义和群臣的坚决反对,赵匡胤只能作罢。如果北宋真的定都洛阳,那靖康之耻还会不会发生呢?历史不能假设。

我们再来说说经济上的因素。

在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向东和向南移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则是基本定型了。

尤其自宋朝开始,气候日趋寒冷,年平均气温急速下降,对北方的经济打击更大了。

黄巢起义一把火烧了长安,五代十国混战,长安和洛阳饱受战争之苦,人们流离失所,而南方却日渐繁荣。这个时候建都长安或者洛阳,恐怕大多数大臣都会反对,谁愿意到那种缺水少粮的地方重新开始啊?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后,中国古代王朝对它的依赖就非常深。后来,大运河的渐渐东移,从原来以洛阳为中点的一条折线,渐渐拉成了一条南北直通的直线,离长安和洛阳越来越远,这两个城市成为都城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我们再来说说军事上的因素。

从国防的角度上来说,首都作为中枢,要很便捷地把军队和物质运送达到前方。汉朝的大敌是匈奴,唐朝的劲敌是突厥,都主要位于西北方向,定都长安很符合当时的国防需要。

北宋则和西夏、金国对峙,东、西各一个,汴梁居中也没问题。

元朝定都北京,称之为大都。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蒙古人总有一种打不赢就开溜的想法。北京离草原老巢比较近,又处于南北交汇之处,一旦统治不了南方,就回草原老家。所以,他们在草原上还留了一个上都。元朝时候海运较为发达,运河又还在,所以南方物质运往北方也不成问题。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想过定都西安或者洛阳,并让太子朱标前去考察过。但是,随着朱标早逝,这一想法就彻底归于尘土。长安也改成了西安,完全边缘化了。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上台,他执意把京城迁到北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离长城近,是防止蒙古卷土重来的备战之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定都南方的王朝都不成气候,而定都北京可以说继承前朝的正统,自己本人又久居北方习惯这里的气候。为此,朱棣用很大的力气疏通大运河,确保南方能向北京源源不断输血。

清朝定都北京,原因则相对简单。现成的京城,现成的皇宫,住进去就是了。同时,北京离山海关又近,如果不能彻底征服汉民的反抗,再退回关外就是了。

环境气候,经济发展,军事需要等几大因素,决定了西安和洛阳再也没成为国都。

古今兴废多少事,但看长安洛阳城。

敬请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