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15号,在上海法租界的华格臬路,一家叫做“锦江川菜馆”的餐馆正式开业。

这一天,餐馆门口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有趣的是,这家餐馆店面虽然不大,可是,来参加开业庆典的人,来头却不小。

您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啊?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还有宁、沪两地的国民党军政要员。

那么,这家餐馆的老板究竟是谁?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面子,使得当时上海滩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为他捧场呢?

这家川菜馆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离家出走轰动整个上海滩的,曾经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的夫人董竹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竹君认为,女人不能依附于男人,女人同样可以创业。

只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样可成为社会的栋梁。

1929年,婚姻遭挫的董竹君,带着4个未成年的女儿,独闯上海滩。

然而,战乱时期,十里洋场上海,鱼龙混杂,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单身母亲,董竹君初闯上海滩的日子,可是好不到哪去。

开这家餐馆前,董竹君刚离开夏之时的那段日子,生活过得异常艰辛,时常入不敷出,只能靠当首饰为生。

这时的夏之时,在冷静过后,也逐渐恢复了理性,他从四川来到上海,跟董竹君交谈,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董竹君回头。

然而遗憾的是,他最终却没能让董竹君“回心转意”。

临别,夏之时撂下一句话:“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暂不离婚,分居五年,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就把手掌里的肉给你煎鱼吃。”

这个消息一时闹得满城风雨,在众人眼中,董竹君脱离了夏家这个望族,可谓一夜落魄。

可董竹君天生傲骨,不肯屈服,一如当年勇敢跳出青楼卖唱的火坑,决意再度开辟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人生。

在夏之时的眼里,董竹君离开了自己,无论如何是无法生存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偌大的一个上海立足,谈何容易,何况还是在乱世。

董竹君一个弱女子,不仅要养活四个女儿,供她们读书,还要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

于是,她三天两头上当铺,先是典当了自己的衣服、首饰,后来又典当了大女儿心爱的大提琴,最后,她几乎是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抵押了。

即便是这样,想要做点生意,本钱还是不够,这日子真是过得紧巴巴的。

在五年的时间里,夏之时也多次给董竹君写信:“你若是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可以改的。”

而董竹君也不是从未心动,然而经过太多次的痛苦,乃至绝望,她明白,以前的日子,是无论如何回不去了。

就算日子再苦再难,董竹君也要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既然不想依靠别人,就只能靠自己。

五年以后,夏之时如约来到上海。第一句话就是:“五年到了,事业有什么成就?如果不行,还是跟我回去吧。”

董竹君和女儿们没有饿死,但也仅仅是没有饿死而已。

看到董竹君所处的窘境,夏之时本来以为她不会再坚持离婚了。

但是,董竹君却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夫妻二人相约五年的分居期限到了,虽然一个个困难,仍旧犹如一座座大山一样摆在董竹君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为了独立高傲地活着,董竹君还是毅然决然办理了离婚手续后。

与夏之时正式签署离婚协议后,董竹君只提出了两个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对这些要求,夏之时都一一答应。

但是,生活毕竟不是童话,离婚之后的董竹君知道,靠典当度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她决定自己创业,让生活重新打开局面。

好在,董竹君曾经在四川开过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有些经商经验。

这时,小时候比较疼爱她的二叔,鼓励她开办纱管厂。

董竹君将家产变卖之后,仅余800元,二叔家境也很差,一直以卖报为生,但没钱可以捧人场,四处奔走,到处说服各类亲朋好友投资入股。

最后,董竹君筹集到4000多元、招来了100多名员工,在上海创办了群益纱管工厂,成为上海第一个开办工厂的女性。

但是,乱世中惨淡经营,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工厂,在1932年爆发的淞沪会战中,被炮火炸得灰飞烟灭。董竹君几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总之是祸不单行。

这期间,董竹君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患重病,债主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一年间,种种不幸的事情都发生了,董竹君每天都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一边是衣食无着落的一家老小,一边是外债的催逼,董竹君的眼前一片迷茫,她究竟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