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完新塘回到车上,路书“离开时间”落笔为“17∶23”。此时天色虽已暗淡,但还没有真正黑下来。依惯例,我要抓紧时间将下一个目标“槐树下”拿下,否则改天还要再来这条线儿上走一趟,既走回头路,又耽误工夫,那是双料的不划算。

槐树下是新塘村辖下的自然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村民小组。

沿乡道继续往西行驶不远,扭头向北不几步,未抵目的地先遇一个村落,瞅见也有老房子,自然不能放过。下车一看,是“晨岭”。

回头复盘,得知晨岭也是新塘下辖的自然村,再继续往北百余米即是槐树下。

说时迟那时快,拎了相机赶紧蹽起来。

先奔最先看到的一座套院里的大房子,细瞅原是“开万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万公祠”四个大字太让人喜欢了,洒脱饱满有力道,活像一身疙瘩肌肉的健美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曾想内里却是凋敝不堪。从遗留的标语及明显改造利用过的痕迹分析,很可能若干年前曾用作学校。尤其是异乎寻常之大的方形天井,不知始建之初即是如此,还是后经专门改造的,总之特别利于通风采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子不大,却也遗有古建村门,且工艺非常讲究,八字撇山的三开间,木构架,青砖墙,门框、门墩及撇山墙护角等处,用的全是打制规整的上等青石,看得出当年的族人也非等闲之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额有题的“永绥吉劭”宅,进门看去不过一普通人家,但“永绥吉劭”这一寓意平安美好的祈愿,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信手拈来的,足以袒露前人宅主的文化学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规制完整的古祠堂,保存完好的村门、古宅及街巷,虽名不见经传,但完全立得住的一个“古村落”,这样欣喜幸运的路遇,实乃金溪的荣光。

行摄匆匆,几分钟时间几张照片,顾虑到还有个槐树下在等着,只能一掠而过。

另有一点,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录下晨岭为张姓、槐树下为余姓。时隔八年余,已回忆不起当初怎么得来的。现在发现似乎有误,这事儿留待下文再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访于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