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

论功行赏是每一个从战乱中走出的帝王必不可少的一步,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毫无战功的草包竟然成为第一功臣,而他甚至还是敌军的将领。

一、丧失先机的建文帝

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大肆分封“同姓诸王”,亲王们的足迹遍布明初的地图上,著名的燕王朱棣被分封到了北京,其余子弟也多在军事要塞。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的辅助下登上了皇位,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削藩”,但事情还没开始,建文帝团队内部就产生了分歧。

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现在想要问罪,应该从周王开始。

周王被削藩后不久,朱元璋的忌日即将来临。按规矩,诸王应该进京祭拜。

但有了周王的信号,朱棣察觉到了朝廷的风向标,也趁机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朱棣开始不断告病,上书表示自己已经病危。

政治上异常敏锐的朱棣明白,如果自己身体无恙,那就必须前往南京的皇宫中祭祀父亲朱元璋,而这一进,怕是再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派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从北平出发,前往南京拜祭。

朱棣一次性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的重视外,更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但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朱棣的这三个儿子一进京城,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

建文帝正打算同意,黄子澄表示如此一来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局势明明已经路人皆知,本来能掌握主动权的朱允文就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丧失了先机。

更惨的是,建文帝的朝廷还在假装天下太平的时候,与蒙古草原相隔不远的燕王府已经与蒙古人厮杀了数十年,势力不断膨胀。

二、不安心的燕王

事实上,不管建文帝会不会削藩,燕王朱棣应该都不会安心只做一个燕王,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朱棣趁机汇集了一帮能人异士在自己周围。

不巧的是,朱元璋在世时,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为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如今,却成了燕王朱棣起兵的好借口。

燕王很快精心策划了几篇文稿,表示朝廷内乱,自己不得不出兵为“建文帝分忧”。

战争避无可避,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起兵讨燕,还在今河北正定地区设置了平燕布政司。

南京地处江南,银粮充足。在朱元璋苦心经营多年后,实力更是远胜过气候寒冷的北平。

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对战的实质,是一场中央镇压地方叛乱的战争,可为何结果却令所有人所望呢?

这与一个人的领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靖难之役时,被拜为大将军征讨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征战前,建文帝亲自在江边为他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驻军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