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顾成和苏艳这对学术新秀竟然在百度百科上还有介绍,好奇是哪位厚脸皮的仁兄填的材料,还嫌不够丢人吗。

看了很多关于俩人的传闻,作为博导的顾成给苏艳十几篇SCI,还有一篇nature,以及大量的项目。

其实这些算不了什么。

顾成所在的专业是高分子,跟郑强老师是一个专业。懂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

高分子材料这个学科属于比较容易水论文的学科,所以一区SCI,包括nature,对于这个学科的老师,不是太难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写过的施一公老师所在的专业是生物,但是制作论文的方式,类似这个高分子,都属于比较容易混学术圈的专业。

但是我还是觉得,苏艳其实算不上学术妲己。

主要是顾成老师还不配做学术纣王。

他只是个学术新秀。

尽管他有nature,也能轻轻松松拿到国内985高校的教职,但是没什么太大的权力。

说白了,没资格成为学阀。

所以到了川大的顾成,还得写小作文,还得拜码头。

苏艳博士答辩,还要遭受同行的讥笑。

02

本质原因,还是在于顾成老师,资历太浅,没成为学术纣王。

假如顾成老师成为学术纣王了,他们的事根本上不了媒体。

啥都给你办好了,一马平川。神仙眷侣,人间佳话。

所以论文这东西,最大的作用还是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Nature、Science,是香,那是对于学术新秀而言的。

顾成如果好好读读我写的关于饶毅炮轰院士选举制度和施一公的文章,也不会幼稚到以为到了川大,就能跟苏艳比翼双飞了。

看穿国内学术圈的本质,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人情社会,只是被包装的比较隐晦。所以一谈学术,不明白内情的人都觉得很高深,很纯洁。

其实从学术圈,从这三个字就能看出学术的本质了。

都把学术圈起来了,这不还是混圈的游戏吗。

只要是混圈,必然涉及到权力。

在论文吃香的前十年,Nature还是很有行业威望的。

但是现在我国的学者越来越卷了。

只要有一套奖励机制,比如发论文,就会有大量小镇做题家成长起来的年轻新秀,疯狂卷之。

03

导致nature也通货膨胀了。

所以顾成也就没有利用好自己的职业高峰期,笼络好人脉,搞好人际关系,尤其搞好跟大佬之间的关系,比如系主任,副校长之类。

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向所谓的学术妲己献好上面。

其实妲己算个屁啊。

对于一个混圈的人,人际关系才是永恒的,这才是保证自己不翻船的关键所在。

顾成还是太年轻了。

其实写到这里,我主要还是为中国真正搞研究的人感到不值。

比如屠呦呦。

屠呦呦得诺奖的那篇成果发的是《nature medicine》,是nature的子刊,级别还不如苏艳和顾成。

但是你能说,因为顾成发了nature的正刊,所以比屠呦呦学术水平更高吗。

屠呦呦都得诺奖了,还是评不上院士。

如果仅看她的论文著作,远远比不过生化环材专业那些特别会码论文的学术新秀们啊。

原因何在?

我想,不是屠呦呦不厉害。

只是人家不混圈,且不屑于混圈。

学术妲己纵有Nature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