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生平留下大量题字,比如故宫博物院、黄帝陵等,不乏精彩佳作,引得后世观瞻、欣赏或争议。

比如,他在题写“李自成之墓”的时候,体现出强大笔力,行笔粗壮有力,远观气息遒劲,但是近看却能感受到郭沫若的“独特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他写“自”上一撇,像不像一颗掉落的人头?而在写“成”字时,一捺笔斜势贯穿整个字体,给人一种砍刀劈下的感觉。这种写法是否含有功败垂成之意呢?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大顺政权。然而,他有勇无谋,缺乏治国方略和谋略,只知道享乐和乱杀明朝旧臣,却没有重点看清战争形势,也没有重视吴三桂和清军入关威胁。最终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顺政权垮台,他本人也惨遭杀害。可以说,李自成的整个人生和领导的起义队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鉴此,郭沫若题写“李自成之墓”的风貌,可以被视为他对李自成人物形象的否定。墓碑上的“成”字,左边看起来像是被划掉的反字,右边则像是戈字,中间则像是X字。

这样的写法,寓意着郭沫若对李自成生平的评价,表示李自成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命运最终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是不是有意为之?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题字,比如郭沫若题写“黄帝陵”,个中意韵,也令人耳目一新,且产生明显关联感。比如上面部分像是连写的“江”字,中间部分则像是“山”字,而最下面的“巾”字则像是一位翩翩起舞的美女。

这样三个不同的部分连在一起,形成了“江山美人”。郭沫若在题写时经过了深思熟虑,将“江山美人”与“帝”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他对文字运用的把握能力。

郭沫若是个大才子,学富五斗,自然对汉字的表现,有深刻的造诣,他所写的“帝”字,被誉为“千古一帝”。郭沫若的书法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给读者和书法爱好者带来了强烈的共鸣。

无论是对李自成的失望还是对黄帝的赞美,郭沫若都通过他独特的书法风格、文学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