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

从大海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闻港 图源:视觉中国

汉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两千多年过去了,

徐闻古港在历史长河中杳然而去,

但商船云集、千帆竞渡的景象

仍然存在人们久远的记忆里

大海刚刚退潮,漫步在仕尾村海边的木板桥上,远处是被称为“海上蓬莱”的三墩岛,几只白鹭在夕阳中横飞而过。红树林下,孩子们在捉螃蟹,兴奋的叫声打破了海边的宁静…… 这里是徐闻古港的遗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作为历史上中国与亚欧各国海上贸易往来距离最短的大陆港口,徐闻古港在汉代就曾经兴盛于世。伫立海边,看云舒云卷,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万帆竞渡的壮观景象。

徐闻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县,合浦郡治设于徐闻。徐闻本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徐闻之名为古越语地名,“闻”为“汶”之谐音,即为“泉水村”的意思。后人托其音,化作了汉语的本意,又有“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乎”的说法。县治中心的设立,给徐闻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作为汉王朝钦命的汉港,可谓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船来船往,兴旺发达之极。停泊大小船只的码头,也沿海岸线建立起来。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依傍海湾,或转折内河。一时间,几十里海岸线,均是船艨首尾相衔,蔚为壮观。

▲徐闻外罗渔港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择吉日良辰,汉帝国庞大的船队开往浩淼的大洋,顺风、顺水,乘长风,破巨浪,南中国海上,出现了一支从未有过的浩荡船队。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这次伟大的远航:“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船队从徐闻等地出发,沿北部湾到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来回全程一万多海里,沿途经过17个国家,历时近两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交通线

这是一次伟大的远航,是一次传播文明、缔结友谊、互通有无的和平之旅。这是一部历史的起点,不仅仅是世界海洋文化的起点,更是中国海洋文化得以正名与承认的起点。从大海出发,中国走向世界。

后人在《元和郡县志》中记: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拔贫,诣徐闻。”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想要脱贫,就到徐闻去。可见这一兴盛的局面,到唐代依然如故,竟达千年之久。六字的古谚,道出了两千年前徐闻的富裕繁华。

两千多年过去了,徐闻古港在历史长河中杳然而去,但商船云集、货积如山、千帆竞渡的景象仍然存在人们久远的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闻外罗渔港与白茅海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在始发港的遗址上,徐闻建起了大汉三墩风景旅游区。这是一个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为主题的自然生态风光的旅游区。漫步于海堤上,海风徐来,红树林摇曳、白鹭翩飞,涨潮的海水上涌,渔人在船上撒网,远处的村庄有鸡鸣犬吠之声,三墩岛如三块碧玉若隐若现。这是一种远离城市的缓慢节奏,悠闲、散淡、自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沉寂之后,大汉三墩苏醒了过来。

如今,古港繁忙的商贸往来已不复存在,但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仍无法取代,在古港的东边建成了通联海口的粤海铁路北港火车轮渡码头。2020年9月26日,徐闻港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项目建成开港运营,这是亚洲最大的客滚运输港口。徐闻,这座古老的海滨城市,搭乘时代的春风正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傍晚时分的徐闻港轮渡码头 图源:视觉中国

南极村,中国大陆最南端

1994年,

在灯楼角灯塔设立百年之际,

湛江航标处在此建造了一座

高36.6米的现代化灯塔,

此塔现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地理标志。

徐闻三面环海,东滨南海,西濒北部湾,南临琼州海峡,与海口隔海相望,最近的距离只有24公里。当年苏轼从惠州贬海南岛途经徐闻县,曾考证曰“四州之人皆以徐闻为咽喉”,正是对徐闻地理位置之重要的真实写照。全县海岸线400多公里,拥有全国唯一的纯热带海岸线,海域面积8932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最西南的犄角是徐闻县的南极村,灯楼角是犄角上的角尖,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的临高角对峙,扼住琼州海峡之要冲。

灯楼角地理坐标为20°13′26.1″N,109°55′10.3″E,古有“极南”“尽南”之称。灯楼角因海洋和灯塔得名,其地形酷似伸向大海的一只牛角,被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所拥环。据《中国航标史》记载,1894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署出资,由英籍工程师韩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与哈尔定(John Ropinald)主持建造灯楼角灯塔,命名为“关滘尾灯塔”。灯楼角灯塔是雷州半岛最早的航海灯塔,也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航线重要的助航设施。1994年,在灯楼角灯塔设立百年之际,湛江航标处在此建造了一座高36.6米的现代化灯塔,此塔现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地理标志

▲南极村灯脚楼灯塔 图源:视觉中国

灯塔下面是南海与北部湾的交汇处,有一条神奇的合水线。面朝大海,左边是碧蓝的南海,右边是灰蓝的北部湾。它们在这里交汇相拥,形成了壮美多情的双海奇观。涨潮时,双海涌起的潮水,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力,激荡拍打,形成了一条条罕见的“十字浪”“V字浪”,人们戏称“胜利浪”“接吻浪”。退潮时,一条黄色的沙坝蜿蜿蜒蜒,像一支牛角伸向海中央,当地村民称为“龙宫大道”,听说沿着这条大道可直通海龙宫。光着脚丫子踩在沙坝的末端,一脚踩在南海里,一脚踩在北部湾里,会感到一脚暖一脚凉,这种体验奇特无比。那是因为北部湾的水温常年在18℃左右,比起南海的水温略微清凉

在南极村坐着牛车去看珊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著名作家莫言来徐闻的时候,曾坐在牛车上去大海里看珊瑚花。牛车在沙滩上行驶,行到浅水处,把游客送到小船上,乘船去看珊瑚。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连片性最好的珊瑚礁,其中核心区面积4356.1公顷。其中,灯楼角一带的珊瑚群是我国大陆架浅海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群。晴朗无风的日子,在近岸的浅水区就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肆意绽放。

在南极村走累了,

坐下来喝一杯老盐拌咖啡,

或者老盐柠檬水,

吹着海风,

眺望着大海。

如果看不到海里的珊瑚,那么去看看珊瑚屋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交通不便,村民要建房时,就用海里的珊瑚石作为材料。人们先把珊瑚石挖起,用船运到岸边,再用牛车拉上岸,堆在一起任由风吹雨淋,一年后,珊瑚的臭味、咸味荡涤干净即可建房。由于珊瑚石质轻,砌缝紧,外观美,耐腐蚀,建房冬暖夏凉,又不需花钱买,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多,珊瑚房子也就越建越多。那时,人们还没有保护珊瑚资源的意识,谁家建房子都可到海里任意挖掘,就地取材。但后来,这里成立了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海域的珊瑚礁就被保护了起来。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Ⅰ级,整体状况优良。

走在南极村的村庄里,沿途看到的就是一面面用珊瑚石砌起来的房子或院墙。珊瑚石历经风淋日晒,依然坚硬如故,远看仿佛一幅幅水墨山水画,仔细端详可以发现很多海洋生物化石。在幽静的珊瑚巷子里漫步仿佛走进了一个珊瑚化石的世界。海风拂过,掠过珊瑚石空隙,靠着墙边,便能听到一阵阵有节奏的音律,所以人们给珊瑚屋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会唱歌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闻县角尾乡的珊瑚房子 图源:图虫创意

在南极村走累了,坐下来喝一杯老盐伴咖啡,或者老盐柠檬水,吹着海风,眺望着大海,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老盐柠檬水有两种口味——冰的和温的,如果喝完冰冻的老盐柠檬水再喝几口温的,就会给你带来“冰火两重天” 的体验,好喝得停不下来。

南极村周围都是盐田,一块又一块的盐田连成一片,十里银滩十里盐田,俨然千里雪原。这里是广东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据记载,在宋朝开宝四年(971),徐闻县沿海人家已合资围建盐田。盐民在漫长的晒盐实践中,总结出晒盐十二道古法,称为“雷州半岛生态海盐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晒伯纳潮、三段制卤、按步卡放、薄晒勤跑、分缸保卤、洗池灌卤、三段结晶、新浅短法、松盐动卤、柔劲聚晶、池基沥卤、手工捡剔等,遵循自然的法则,每一道工艺必不可少。整个原盐生产过程采用传统的日晒盐工艺。经过酷热天气和海风的帮助,将海水变为“白雪”,天气越炎热,光照越猛烈,晒盐效果就越好,因此每年6月至9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夕阳西下,刨盐的盐工用木耙把盐田上白花花的盐刨起来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他们的肤色变成夕阳的颜色。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盐田,星罗棋布,仿佛一面面镜子倒映着绚丽多彩的晚霞。

在一颗老盐里咀嚼大海的味道和阳光的气息,仿佛又回到了夏日的海边。

▲徐闻角尾盐田 图源:图虫创意

汤显祖与海边的戏台

汤显祖在海上泛舟,

徐徐的海风舒散了心中被贬的苦闷,

大海以宽大的胸怀

接纳了这位落魄的戏剧家。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歌谣,有自己的戏剧,有自己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徐闻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养成了演雷剧、唱雷歌的习惯。看雷剧唱雷歌是徐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乡下每逢神诞或喜事都会演雷剧,热闹的锣鼓,总会招来不少看戏的人。

放坡村位于南极村西部,始建于秦汉年间。苏东坡贬谪海南岛儋州,获赦后归心如急流,乘儋州船家一叶扁舟,抄近水路于放坡俄房埠登岸,留宿一晚,并作诗一首:“重登观骇浪,儋耳送归来,可喜兴文教,帆书谢大才。”村民为追念他,遂将村名改为“放坡村”。

在徐闻海边的村庄,人们信仰妈祖,放坡村也不例外。戏台面对妈祖庙,请妈祖看戏,有酬神祈福之意,保佑风调雨顺,出入平安。戏台上演着戏,戏台下的人们看得认真,偶尔响起鞭炮,香火的气味袅袅传来,分不清台上台下,还是戏里戏外。这是海边原生态的乡间戏台,演出着古老的剧本,但那古老的故事最打动人心。

在海边的戏台边看戏,常会想起四百多年前的一个人。万历十九年(1591),他从临川出发,行程数千里来到被贬谪的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当一个小小的“典史”。他就是汤显祖。当年,汤显祖到徐闻后,用诗句记录了青年男女在劳动时唱雷歌的情景、徐闻人在戏台上唱戏的情景。他在海上泛舟,徐徐的海风舒散了心中被贬的苦闷,大海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位落魄的戏剧家。

▲徐闻贵生书院 图源:图虫创意

了解徐闻的情况后,汤显祖见“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与知县熊敏捐资筹办贵生书院,宣扬“君子学道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观点。希望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认识和重视人生的价值。相传书院前有一口清泉,汤翁饮此泉后,“梦魇缠绵,才思泉涌,触景生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尔后写成惊世骇俗之《牡丹亭》”。后来此泉命名为“梦泉”,传说饮此泉水便文思如泉涌。书院建成后,慕名而来向汤显祖请教学问的读书人,络绎不绝。汤显祖对前来求学者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授,认真解答。就像一粒种子,汤显祖虽不被朝廷接纳,却在徐闻这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开成了花。

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有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是汤显祖离开徐闻时写下的《留别贵生书院》,一个“情”字既是汤显祖对贵生书院的不舍,也是对这段生涯的留恋。

岁月远去,他的远见依然是我们仰望的星辰,穿越时空响荡在徐闻的天空。

火山岩与菠萝的海

历经万年演变,

火山岩风化成砖红土壤和红色泥沙,

为半岛带来丰饶的红土农田。

驱车穿越徐闻,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颜色:蓝和红,一半是碧蓝的海水,一半是红色的土壤。

雷州半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群之一。岛上散布着76座火山锥,已经10万年没有喷发过了。它与海口联袂构成“雷琼火山带”,列入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历经万年演变,火山岩风化成砖红土壤和红色泥沙,为半岛带来丰饶的红土农田。这种富硒的砖红土壤,异常酸黏,适宜耕种热带作物。

徐闻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季瓜果蔬菜不断。在徐闻东部丘陵山野上,连片35万的菠萝园漫无边际,形成了中国最为壮美的菠萝种植景观带。2000年,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来徐闻,他站在广袤的土地上,不禁脱口而出 “菠萝的海”。

徐闻是菠萝之乡,全国每三个菠萝就有一个产自徐闻,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菠萝的海,被网友誉为中国的普罗旺斯,最佳的观景时段有两个:一是每年三到五月,菠萝上市旺季,田野里菠萝黄澄澄的,菠萝的海是一片橙黄色,空气里飘着菠萝的甜香。菠萝交易市场里南来北往的商客被堆成山的菠萝果包围着,运往交易市场的菠萝果被堆成了金字塔型,在路上飞快地移动。徐闻人热情好客,远方来的客人菠萝管吃饱,吃饱了后还可以放几个在车上,一路飘香回家。二是每年七到十一月,这个时候是种植菠萝的季节,菠萝的海此时会换上一年中色彩最斑斓的外衣。刚种上的菠萝苗由黄返青,远远望去,还以为是看到了油菜花海。

▲徐闻,菠萝的海 图源:视觉中国

通往菠萝的海公路是一条“彩虹公路”,路的两边不仅有菠萝园还有茶园,万亩菠萝环绕着茶园,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不仅有茶香,还会有淡淡的蜜香。

每年四月底,菠萝上市的旺季,万人菠萝宴就设在曲界镇龙门村村口的老樟树下,一口直径三米的大锅可现炒出供万人品尝的菠萝饭,香飘美味,令人垂涎。

诗人于坚到徐闻采风时说:“我喜欢徐闻,徐闻有我们向往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原生态、炽热、方言都令人着迷……”徐闻的文化是蓝与红的交织,既有汉唐的开放大度,又有滨海边民的淳朴坦荡。海洋文明的果敢无畏滋养着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勇敢地去闯海,闯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从大海出发,步履不停。

▲徐闻,彩色田野 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吴冠宇

美编:周伊萌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3年第7期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