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遵义地区唯一的一辆小汽车忽然停到了枫香镇,镇上的老百姓们顿时感到万分惊愕,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见过这个黑黢黢能跑的方疙瘩。

而更让众人震惊的是,这辆小汽车此次前来,只为接一个叫孔宪权的泥瓦匠,让他去做第七区的副区长。

从一个泥瓦匠,突然摇身一变为“大官”,当地的群众将孔宪权视为了“神”一样的存在。

实际上,孔宪权有此造化,全因他自己的身份不一般,他是一位掉队,且级别不低的老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2月,毛主席指挥部队二渡赤水,再夺娄山关,占领遵义,当时在娄山关一战,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的钟赤兵因伤失去了右腿。

部队在长征,带着伤员很不方便,中央因而下令,将无法行军的伤员尽量安置在老乡的家里,等将来革命胜利了,再来接他们。

钟赤兵得知后,眼泪叭叭的掉,他对彭德怀说:“军团长,我就是爬,也要跟上队伍,无论如何,我怎么也不离开队伍。”

彭德怀心软了,当即同意了钟赤兵的要求。

后来,钟赤兵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他仍然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成为了开国元勋。

只是,像钟赤兵这样幸运的人,是极少数的。

长征期间,留在老乡家里,被迫掉队的老红军战士们,还是有不少的,孔宪权就是其中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宪权是是湖南浏阳人,17岁参加了红军,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他每逢作战都很勇猛,所以他得到了黄克诚的青睐,后来,也是黄克诚亲自介绍他加入了党组织。

长征期间,孔宪权成为师作战参谋,当时红军部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前进的地图,所以,部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侦察地形,摸索前进的道路。

孔宪权担任侦察参谋后,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侦察地形,了解敌人部署,估量沿途中的各种行军程度,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孔宪权做了很大的改变,硬生生将自己湖南人的习惯,改为了贵州人的习惯。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攻打娄山关时,孔宪权是12团的作战参谋,在此之前,孔宪权曾派人抓了几名敌人的俘虏,了解了敌人守卫情况,这为部队后来攻打娄山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娄山关战役正式爆发后,孔宪权奉命率部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虽然敌人战斗力不是很强,但是他们人数较多,凭借着这个优势,他们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孔宪权杀红了眼,他再也按耐不住自己愤怒的心,直接举起机枪扫射,

而孔宪权如此的举动为他带来的后果就是,他的左腿被敌人6发机枪弹留下了12个枪眼。

此时敌人冲了上来,孔宪权翻身一下滚到了路边的水沟,就当他以为自己马上要牺牲时,我军援军到来,救了他一命。

战后,孔宪权被送到了后方进行治疗,当时由于没有止痛药,卫生员只给孔宪权一杯玛咖水喝,那一天,遵义的天主教堂,躺满了伤员,但孔宪权的叫喊声最大。

年仅18岁的胡耀邦因为伤势,也在这里治疗,几十年后胡耀邦回忆:“孔宪权害的我们一夜睡不着,他一直不停地喊杀!杀!杀!这是红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喊的口号。”

不日,部队要继续行军,孔宪权行动不便,党组织将他留了下来,虽然他只是营级干部,但是由于他表现出色,党组织将他视为团级干部对待,不仅给他留下300银元的生活费,而且还专门为他留下了一名医生和通讯员。

遗憾的是,没多久后,医生和通讯员不知去处,孔宪权一人留在了当地地主宋少明的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半以后,孔宪权准备离开宋少明的家里,但是宋少明不同意,他说:“三四年后红军回来,你要是没在我家,怎么证明我保护了你?”

孔宪权没办法,只好继续留了下来。

后来,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孔宪权终于离开了宋家,由于他负伤,左腿比右腿矮了10厘米,他觉得自己找部队,恐怕也会连累部队,因而就选择流落民间做一名货郎,有时候也会当泥瓦匠谋生。

这样的日子,孔宪权一直过了15年。

1950年,当孔宪权得知自己当年的老战友,后来的上将杨勇,苏振华两人在贵州任职时,他当即给两人写信,说自己身体好,还想继续为党组织做贡献,请他们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

杨勇,苏振华两人接到孔宪权的来信,异常高兴,他们又将此事告诉给了老领导黄克诚。

黄克诚也很激动,他亲自证实了孔宪权的党籍和身份,还向有关部门推荐了孔宪权。

自此,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孔宪权被启用,担任了遵义地委第七区的副区长,一下从泥瓦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官”

后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始筹建后,孔宪权被视为了最佳人选,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成立后,他当即成为了首任馆长。

1958年,担任党的总书记的邓小平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孔宪权接待了他,邓小平高兴地称孔宪权是遵义会议纪念馆最合适的人选。

后来也是在孔宪权等人的努力下,毛主席亲笔为遵义会议纪念馆写下:“遵义会议会址”六字题词。

1988年孔宪权去世,胡耀邦得知,亲自发来唁电,全国七大军区也为这位老红军的去世而感到惋惜,纷纷发电哀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向永不褪色的老红军战士孔宪权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