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封建王朝,在宋朝统治中原大地期间,整个天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一统。

宋太祖赵匡胤将南方的部分地区纳入北宋的版图之中,但他却没有本事彻底驱赶北方的少数民族。

燕云十六州被牢牢掌控在辽国手中,宋朝和辽国并立的局面也维持了将近百年的时间。

在这百年里,由于两国签订了盟约,所以双方十分默契地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无意对辽国发起战争,辽国也不会主动挑起争端。

随后崛起的金人,先后与辽国和北宋发生冲突,并且从地图上彻底消灭了这两个政权。

金与北宋联合灭辽,最后又通过靖康之变灭了北宋。宋朝和辽国如何维持百年的和平?辽国为什么会划分五个都城各自管辖?

澶渊之盟,牺牲经济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中原一统的北宋王朝。

毛主席在自己的诗中将唐宗宋祖并称,这也足以见得,宋太祖拥有一定的政治智慧。

他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中获得经验教训,通过扶持文官集团的方式来打压武将,把整个国家的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同时,他也意识到本国在军事发展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所以没有特殊情况,他也并不愿意主动和周边国家或者政权发生冲突。

相比于他的弟弟宋太宗来说,他并不是一位有野心的皇帝。

因为在他执政期间,北方还有大片土地落在辽国手中,对我国骑兵发展至关重要的燕云十六州,目前还没有办法拿回。

赵光义继位后,迫切地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如果我们拥有彪悍的马匹和肥沃的草场,我们的军事实力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所以最至关重要的任务在于,宋朝军队需要先从辽国手中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

公元979年,北宋政权发动了北伐战争,主动向北进攻辽国,抢夺他们的领地和生存资源。

在这场长达25年的战斗中,宋朝和辽国都分别暴露出了自己的短板。

宋朝过分重文轻武,导致军中将领的军事能力严重不足,他们空有一身纸上谈兵的本领,在战场上却无法彻底发挥出来。

而一些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虽然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却会得到统治阶级的忌惮。

民间熟知的《杨门虎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杨家是名将世家,从父亲到几个儿子,甚至是家中的女眷,个个都是战场上的一把好手。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让辽国军队元气大伤。

可偏偏杨家人的表现触及了皇帝的底线,皇帝认为,他们在战场之上耀武扬威,不仅仅是在打退敌人的进攻,还是在对自己作出威胁。

其实杨家满门忠烈,根本没有产生任何背主忘恩的心思,但是君心难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虽然在民间故事中,朝廷体系里的奸臣常常受人鄙视。

可是奸臣当道,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了皇帝的示意,如果没有皇帝的允准,杨家也不至于变成满门白骨之家。

宋朝皇帝为他人做嫁衣,亲手解决了他的敌人最大的心腹之患。

接下来的战斗中,宋朝将领无法与辽国军队抗衡,辽国渐渐占据了上风。

如果这场仗继续打下去,宋朝很有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坐在皇位上洋洋得意的皇帝,或许终有一日会被异族侵略者拉下马来。

从他的根本利益上出发,他已经不想再持续这场战争,而他的想法,正好也符合辽国军队的期待。

辽国人虽然兵强马壮,战斗力十分高强,但受到国内生产力条件的制约,他们的战略物资没有办法及时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战争变成持久战,战线被无限拉长,他们就会受困于物资供给问题,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此他们也希望能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的矛盾。

关于和谈,两个国家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公元1004年,双方各派使臣,与对方的君主达成一致,开展接下来的和谈工作。

由于辽国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所以在和谈过程中,他们完全能够掌握主动权。

这场仗辽国主动放弃,宋朝当然求之不得,面对辽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宋朝都愿意无条件答应。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虽然这次盟约被人们视为宋朝政治斗争史上的耻辱,但宋朝人本身却乐在其中。

军事斗争是他们的短板,所以他们无法继续在战争中与辽国抗衡,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们都愿意尝试。

经济发展恰好又是他们的优势,虽然每年需要向辽国补偿一定数量的金银物资,但这笔钱的总数还不及他们产生价值的十分之一。

因此,宋朝的统治者也并不心疼。

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和西夏爆发冲突,辽国趁火打劫,要求宋朝承诺加大岁贡的力度,否则,他们将会趁此机会与西夏联手,直逼宋朝都城。

只要能够避免战争,宋朝当然什么条件都愿意商量。

这次商议的结果是,宋朝每年需要向辽国提供20万两白银,再加上30万匹绢布。

相对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这笔钱同样是九牛一毛,所以他们出得并不心疼。

从经济角度来看,宋朝作出了一定的投入,收获了他们想要的成果,这是一笔值得的买卖。

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宋朝以出让本国利益,甚至是无条件出让本国利益为代价,换取了百年的和平局面,这是他们对自我主权和尊严的羞辱。

因此人们才会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屈辱政治的象征,代表了宋朝统治者挺不直的脊梁。

五大都城,各自管辖

前文我们提到,辽国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但也仍然不愿意同宋朝进行长时间的战斗。

其中的原因除了辽国低弱的生产力之外,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关键问题,那就是辽国内部并不团结。

辽国政权并非集中于都城管辖的一统性政权,全国上下有着五大都城,这五个都城处于并列局面,没有谁会自愿受到其他都城的管辖。

辽国如此特殊的政治体制,与他们的地形地势条件有着很大关系。

辽国位于北方地区,相比于南方地区的平原来说,北方多丘陵和山地,一些高大的山脉常常会将一片完整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登山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要想翻越山脉与山脉另一边的土地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如此复杂的地势环境中,如果辽国统治者强行推行一体化政策,除了加剧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外,还会造成对本国政治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浪费。

与其去做一些事倍功半的工作,不如认清现实,通过地形条件将国家整体划分为五大都城,五个都城可以实现各自独立的管辖。

如此一来,每个地区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的管辖模式。

不同地区之间极少发生争执,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也相对稳定。

但是五大都城的划分方式却决定了国内无法实现高度统一的局面,一旦遇到重大问题,比如与他国爆发战争,辽国内部的军队和民众很难实现高度的团结。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辽国才急于结束与宋朝之间的战争,积极推进澶渊之盟。

在辽国统治后期,宋朝和辽国政府的关系相对稳定,双方也十分默契地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正所谓此消彼长,两个政权按兵不动之时,另一个政权正在悄然崛起,那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

当时金还没有出现,女真族是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的民族主力军。

女真族生活的地区同样位于北宋政权以北,这里的大片土地都处于辽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为了获得生存资源,一部分女真族民众投靠了辽国,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女真。

这群人虽然名义上还属于女真族,但他们在天长日久地生活过程中,已经逐渐被辽国所同化,并且对自己辽国人的身份产生了一定的认同。

另一部分女真族部落则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拒绝与辽国共生,他们就是生女真。

他们未来会对辽国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可惜此时的辽国国主却没能意识到这一问题。

在生女真的部落中,出现了一位名留青史的人物,那就是后来金国的开国之主,完颜阿骨打。

此人是女真族的精神领袖,也为金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在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每一位贵族,都必须在逢年过节之时来到完颜阿骨打的庙宇之中,为他举行表示忠诚与敬重的祭祀仪式。

在后来的靖康之耻中,宋徽宗和宋钦宗参与的牵羊礼,也是在完颜阿骨打的庙里当众进行。

两国联合,辽国覆灭

对于女真族来说,辽国的存在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隐患,相比之下,北宋政权反而可以暂时搁置。

所以他们选择先合作后竞争的方式,找到北宋统治者,主动表达了合作抗辽的意愿。

如果北宋皇帝足够聪明,此时应该选择坐山观虎斗,先让女真族和辽国打起来,再趁着他们两败俱伤之时果断出手,坐收渔翁之利。

只可惜北宋皇帝目光狭隘,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那就是与女真族结盟,共同对抗辽国。

辽国遭到两国的夹击,自然覆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可是女真族也逐渐壮大,金国的存在,又成为了北宋政权最大的威胁。

南宋朝廷建立之时,历史再次重演。南宋与蒙古合作,共同对抗金国,到最后,南宋政权又亡于蒙古族的手中。

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再到南宋的最后一位小皇帝被背着投进海中,这一浩大的封建王朝,终于彻底落幕。

结语:

宋辽两国之所以能维持近百年的和平,这是因为宋朝畏惧战争,在通过让渡经济利益的方式不断作出妥协,满足了辽国的野心和欲望。

辽国在壮大的同时,也会受到本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制约,所以最终也只能以覆灭为结局。

参考资料:

《宋史》

《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