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这期其实可以算作读书日的特辑,但是因为我前阵子出去玩了,有点放飞,所以就拖延到今天了。

在4月14日的时候三星堆博物馆发布最新的《》,其中的前四条几乎都是针对博物馆官方以外的所提供的人工讲解服务而发的,也就是俗称的“野导游”“野生讲解员”以及各种打着“研学”名头的在博物馆内开展的活动

(图/三星堆博物馆公众号)

(图/小红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网上的讲解推荐,图/www.sxd.cn)

而后面的一些条款虽然没有明确指向,但所提及的“盗用、冒用他人身份证件者”“禁止揽客、兜售、乞讨、卖艺、拉横幅”“禁止音响外放、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等影响其他观众观展的行为”“禁止触摸展品、壁画及相关展览设备,禁止展厅内使用…激光笔,禁止挤压、拍打玻璃展柜”等也都是这类活动极易衍生出来受人诟病的乱象整治。这则名为“参观须知”的新规,算得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野’名”了。

不过三星堆博物馆并非第一家出手整治这类问题的,在去年8月23日国家文物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

(图/www.gov.cn)

五条内容里虽然有四条讲的都是“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应该如何重视讲解工作、优化讲解服务、培养讲解人才、拓展讲解形式,只有一条说的是“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但从当时的新闻报道和大家的反应来看最先会被落实的便是这条。尤其是对于“规范引导”的做法,往往都是先一刀切出去,然后以“白名单”或有条件的方式放进来,而很多“野生讲解员”做的是个人生意或者组织单位较小,对于被“切出去”以后能不能被“放进来”、何时“放进来”、怎么“放进来”都充满了前途未卜的担忧。

而在三星堆博物馆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些博物馆已经通过各自的规章进行落实,在这中间三星堆博物馆虽然游客数量算多,但也不算最多,却算得上各方反馈最为激烈的一个。尤其是相比其他博物馆出台规章后近乎一边倒叫好支持之声,三星堆博物馆所面对的声浪却参差不齐,其中不少都是以游客身份支持“野生讲解员”的

想要探讨原由,我觉得很大一部分的在于很多人参观三星堆博物馆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游客们主要是来看“三星堆”而非“博物馆”,也就是当作了一个景点,还是一个讲诉神秘文化的景点(这里不是说博物馆不属于广义上景点的意思)。

在参观博物馆时需要花钱请人工讲解并非必要操作,因为博物馆本身就需要担负社会服务的功能,让参观者在自助方式下完成参观、学习、体验是基本要求。现在的博物馆本身的导览和策展虽说不是做得顶好,但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不会存在参观上的障碍。大多数博物馆也都会提供一些辅助服务,比如在官网、公众号上提供图文或语音介绍;也会有一些策划更为深入的文博节目、活动以及书籍。

(三星堆博物馆小程序中的介绍页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官网的介绍页面)

(《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图书)

但对于旅游景点大家就默认要有导游,因为大多数景点更侧重它本身的风貌,加上大家一直以来的旅游习惯,总是期待导游能有讲出一些不为人知且有趣的私闻秘档。如果大家去观察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导游和一些博物馆讲解竞赛就会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导游总是会看似云淡风轻地指出景点里的某个不起眼的部分,提出一个费解的问题,引导游客脑洞大开地猜测,然后以揭秘的方式将他的答案告诉你。而博物馆讲解竞赛里获胜的往往是如何找到一个切入口将一些早就在普遍讲解词里都提到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两者相比,当然前者更有互动性,也更以引起普通人的关注。

“三星堆”相比什么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自带各种看似急需揭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三星堆自发掘以来被各路媒体、各种路边社所营造出来的神秘气氛酿制出来的。加上本身的参观者就以普通游客为主,也就形成网上所鼓吹的“一定要请讲解,不请讲解看不懂,白来三星堆”等言论。游客在花了大团大几十、小团三位数的价格后,获得了三到四个小时神秘探索和揭秘之旅后,知识是否有所增长暂且不论,但情绪价值必然是拉满的,在三星堆博物馆出台新规后为“野生讲解员”说几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星堆博物馆在新规后是给“野生讲解员”开了口子,并且发了“旅行社团队预约”和“学生研学预约”两个公告。有意思的是,除了团队规模和每日次数这种影响“生意”的规定引发讨论之外,反映在小红书上(以kol形象吸粉接单为主)的最大争议竟然是“上传讲解词”。大多数“野生讲解员”都认为这是博物馆企图“白嫖”或“扭曲”自己的讲解词,并且想出了上传一套现场另讲一套的对策(效果如何不知道)。

(新规中对于旅行社带团讲解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小红书)

(图/小红书)

这个争议外人看来是有一些可笑的,“野生讲解员”捂着自己的讲解词,竟然是为了提防“官方博物馆”来“白嫖”,但也足以看出这个“词”才是这些野生讲解员所认为的具有技术壁垒的竞争力。

这里需要叠个甲:我们不以大小、官方还是野生来定义讲解水平的高下好坏,但的确需要打破一些既定印象。比如,官方讲解员(包括博物馆志愿者)并非背诵讲解词的机器,参观者也可以向他们提问和互动。相应的,官方讲解员也不一定讲的就不离谱,讲解员是人,他们也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观内容,比如之前《》就是因为听到博物馆讲解员夹带网络上道听途说的内容写的。

除了野生和官方孰优孰劣之争外,这里还折射了一个问题,也是把这篇算作读书日特辑的原因——知识的习得性无助。我们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的,但又因为过往的学习经历而对获得知识这件事感到无助。

在一些推荐“野生讲解”的帖子里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仅仅是觉得没有人工讲解自己会看不懂博物馆,甚至是觉得官方讲解员的用词不够通俗(反方则认为是野生讲解员更会东拉西扯)、语速不够缓慢都会使自己听不懂。且不说这里的学习能力的问题,只说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上,很多人都是不足的。

这在另一件“野生”“官方”对比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官方提供的讲解时长是1.5小时,野生讲解的时间往往都在3-4小时,很多游客都认为前者太短了,这也是很多游客选择野生讲解的原因之一。这里所体现也是对于讲解作用的认知差异,很显然官方对于讲解的定位是引导式精讲,然后就指望参观者自力更生了。长久以来大多数博物馆都是这么做的,也没人觉得这有多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博物馆吸引来的自然参观者往往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和学习能力的。

但野生讲解的3-4小时显然是把讲解服务定位在陪伴式参观上,这个时长几乎和游客在馆内的浏览时间等长,也就是更侧重精品小团中导游的作用而非讲解。这类游客对于人工讲解的理解套用很多自媒体攻略引流的标题就是“保姆式”,这些游客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为不自信,甚至于展品分层摆放这么通俗常见的事,因为发生在博物馆里而非商场里也让这些游客觉得是一件晦涩的需要由讲解员引导学习的项目。

(图/小红书)

每年到了读书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推荐书单被列出来,有时候我觉得我也应该列一份,尤其是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书单,说实话这本身也是很多博主打造自己人设的一种方式。但就像去年《》借博物馆日聊了个读书日的话题,希望大家能从对文化的恐慌心情里挣脱出来,更多地去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甄别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兴趣。书单固然是需要的,但从更大众的层面来说比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出发”,是去打开书、去找回学习的勇气、去建立学习的自信。

可能有人会说,去三星堆博物馆也是学习啊。但我觉得“好奇”和“好学”还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探求揭秘,另一个是探求解答。以三星堆博物馆公众号发过的《》为例,文中提到了对于文物“龟背形网格状器”的解读:

(图/三星堆博物馆公众号)

很明显,将这件文物解读为“河图洛书”是非常满足好奇心的“揭秘”,套用各种游客听闻过但一知半解的神秘事物来解读三星堆也是“野导”们最惯用的方式,而且看似离奇深奥,实际上最为吸粉且简单易操作。但基于文物本身可获得的信息、依据现有的研究,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才是“解答”。

(图/小红书)

但当这一切被放入讲解词中,前者对于游客而言更清晰易懂、也更有爽感,更有谈资,可以作为旅游的收获与别人分享;后者则显得模糊、晦涩、充满了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令一些游客感到不友好也不舒适,更无法满足他们到三星堆走一遭想获得的神秘文化体验。

(图/小红书)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广罗大众更喜欢奇闻异录”“并且以讹传讹”,很多人也错将“奇闻异录”当作了知识,因为对于知识的习得性无助而错误地抱住那些看似更容易被自己记住的“奇闻异录”,以获得一种看似学到知识的情绪价值

(图/小红书)

这也是我觉得很难调和的矛盾。“野生讲解员”可以基于吸引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而对讲解词做出改动,毕竟真的对此了解的参观者根本不会选择这项服务(官方的都不选),他们面对的本身就是一群更在乎体验感的游客。而官方讲解员如果要不违规、不乱讲,就真的很难每一件文物都生动有趣,很多目前没有确切或唯一答案的文物也不能编出来,本身没有惊心动魂诡谲离奇故事的文物也无法忽然就有了什么背后的传奇故事。这就像之前《》里说的,将某些事物定下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其实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在争议中坚持自己的学术态度

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句几乎被说滥了的话,本质上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尤其这些年,博物馆被不断地推向更广泛的大众,受众从专业群体、爱好者、学生逐渐下沉(没有下沉就是贬义的意思),这种对于知识的习得性无助就愈加暴露出来。一方面,愿意走入博物馆,不论是将它当成神秘文化的经典,还是旅游打卡的目标,都依然保有几分对于好奇或渴望,另一方面,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断的学校教育让很多人无法主动地平常心地去获取知识,又或者说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曾试图掌握过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读书的时候是靠学校填,离开时学校环境后也只会这一种方式,“野生讲解”便是他们在博物里找到解决途径。

虽然关于官方讲解和野生讲解的对立问题,都会提到趣味性、通俗性、互动性等问题,但肉眼可见还是文博类组织在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很多人会提到去三星堆之前必看的纪录片,但很多人忽略了看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件有门槛的小众行为,对很多人来说依然会出现对知识的习得性无助问题。所以这几年的视频也做得更有趣、更精简、更新颖,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而一些综艺类的更是通过有流量的明星来进行真人演绎小剧场的方式来吸引观众。

但视频节目相对而言还是接近灌输式的,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转化为自己的主动性,尤其是遇到问题后的主动探寻以及发现问题的自我知识体系完善。虽然网络时代有很多工具来进行“E考据”,但读书依然是突破知识习得性无助的最佳启动方式,不论从哪一本书单开始,“出发”这件事远比你走得多远、走哪条路更艰难也更重要

关于博物馆这里推荐由发现良渚遗址的考古学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主编《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是今年4月21日才新鲜发布的,尽可能地将内容都更新到最近研究成果或学术共识。

2024年4月21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主办的“书架上的博物馆”丛书首发式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行。

《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

目前的第一辑共有5本,分别是《博物馆里的生僻字》《三星堆之谜》《藏在清上河图中的秘密》《铜镜里的动物》《古钱币上的汉字》,涵盖了博物馆内的常见或热门知识。

比如《三星堆之谜》这本,对于三星堆目前常见的疑问都做了解析。因为是“大家小书”性质,所以十分严谨地将多种学术猜测和分析都列出来了。通过读书的方式,其实也比光用耳朵听更容易理解这些内内容。

《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

书籍实物我也已经收到了,内容比较通俗,但不是低幼风格的,排版字号和行间距比书籍略大,搭配的文物图片也比较多且清晰,加上备注可以和文字部分形成比较好的互助理解。

《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

适合学生培养正式的读书习惯,也适合成年人作为博物馆入门读物。纸张没有使用铜版纸,灯光下阅读也没有刺眼的反光,阅读的舒适度这点我觉得对于培养看纸质书习惯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书架上的博物馆》系列

对这套书有兴趣的可以点上面的小程序卡片购买。最后说一些与“博物馆”有关的读书日的寄语吧——因为相隔时间和空间,对文物感到熟悉但又对知识感到陌生是很平常的感受,获取知识这件事本身也没有那么艰难那么可怕。我们所要努力的只有,屏蔽噪音,打开书本,然后书会带你走下去……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