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尔沁左翼后旗建置以来,非常重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这里典型人物就是清代科尔沁左翼后旗台吉鼻祖明安。

科尔沁部明安,是明末漠南蒙古风云人物。目前,专家学者对科尔沁部明安家族军事活动研究的较多,对其家世与清廷统治阶层的关系研究甚少。全面了解明安家族历史,对研究科尔沁左翼后旗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尔沁部明安,生卒年代不详,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七世孙。他生活在明末,兄弟三人,长兄为莽古斯,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台吉鼻祖,是清代国母孝庄的祖父;明安居仲,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台吉鼻祖;其第为洪果尔,是科尔沁左翼前旗第一任札萨克冰图郡王。

明安,是清代满蒙联姻的创始人,也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历史上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创始人。1612年,明安女嫁努尔哈赤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间,满蒙联姻共595次,其中嫁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联姻时间长达300年。在这300年间,作为备指额驸十三旗之一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与清皇室联姻共26次。其中,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娶皇室之女13人,嫁清皇室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之女13人。在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满洲皇室之女中,公主有2人。这些联姻,在清朝早期、中期、晚期联姻特点、产生的关系相互不同,但共同特点是为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大团结、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清早期

清朝早期应该是从努尔哈赤创业时期、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及顺治入主中原时期。

初期,嫩科尔沁与建州女真是敌对关系。

在16世纪中叶,嫩科尔沁首领魁猛克(部分资料显示奎蒙克塔斯哈喇,是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率众南下大兴安岭在嫩江流域游牧。他们南下之后,同右翼喀喇沁万户一起瓜分山阳万户,形成了漠南蒙古东部新的游牧集团。他们控制海女真海西四部、海东四部。这是史料记载科尔沁部最早民族交流交往,也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最早的民族交流交往。但是到了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开始攻打科尔沁部控制的海东女真及扈伦四部(海西四部)。努尔哈赤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争夺控制权,威胁到嫩科尔沁部的切身利益,双方关系开始成为敌对关系。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奥巴、莽古斯、明安等科尔沁部首领会同叶赫部首领布寨、那林孛罗纠集哈达、乌拉、辉发等海西四部和锡伯、卦勒察以及长白山的朱舍里部和讷殷部,组成九部联军共三万人,兵分三路向建州挺进,攻打努尔哈赤部。这就是著名的“九部联军伐满洲”,因战场集中在古勒山(今辽宁新宾县一带)一带展开,所以又称“古勒山大战”。战争以九部联军惨败和努尔哈赤大获全胜而告终。1594年正月,科尔沁部首领之一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部开始通好。这是史料记载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二次的民族交流、交往。

明安等科尔沁部首领虽然与建州女真通好,但是当他们利益受损时,会兵戎相见。1597年,建州女真以科尔沁部曾得罪努尔哈赤为借口,派穆哈连带兵攻打科尔沁部,抢走战马40多匹。科尔沁部奋起反抗,叶赫部也出兵支援,努尔哈赤兵败,穆哈连被俘。1608年,努尔哈赤命长子禇英率五千兵马攻打海西女真乌拉部,科尔沁部应求驰援,派兵到乌拉部境内,与乌拉部联军共同击退了褚英的军队,解其围。不久,科尔沁部翁阿岱及其子奥巴等众台吉又去援叶赫部,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作战,杀死了努尔哈赤部将布杨古。从这些分析,科尔沁部明安等虽然与建州女真通好,但只是相互利用关系,基础未能达到牢固。

嫩科尔沁部与女真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应该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努尔哈赤“太祖闻其女颇有风姿,遣使欲取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送其女来。太祖以礼亲迎,大宴成婚。”《(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卷二)这是史料记载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三次民族交流、交往,也实现交融。这次联姻的特点是明安送女至努尔哈赤驻地建州。显然,这时期努尔哈赤实力超过嫩科尔沁明安,所以明安是依靠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而联姻。这是蒙古与满洲首次联姻,从此揭开了满蒙联姻序幕。

天命四年(1619),爱新国(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在萨尔浒(位于今抚顺东)战役大败明军,乘胜攻克明朝的开原、铁岭等城。开原是科尔沁和内喀尔喀扎鲁特、弘吉剌特和巴约特三部贸易市口所在地,开原落入女真人之手,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明安之子桑噶尔寨等为了从爱新国手中夺回与明朝互市的关口开原、铁岭两城,同翁吉喇特部首领宰赛及扎鲁特部台吉巴克、色本等人一起袭击占领铁岭的爱新国之军。结果惨败,宰赛及其二子、扎鲁特部台吉巴克、色本及明安之子桑噶尔寨等150多人被俘。同年,爱新国灭叶赫部时,“有脱出者,携牧群三百往投科尔沁时科尔沁明安贝勒之三子遇而分取之。遂两次遣使往曰:‘我等本非仇敌,何以纳我所灭国之牧群哉!宜退还之。’仍未给还。第三次遣使索取时,仅还牧群一百六十而其馀一百四十牧群,仍未给还。迨至是年,自明国以东,至东海,朝鲜国以北,蒙古国以南,凡属诸申语言之诸国,俱已征服而统一之矣。”(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太祖皇帝,满文老档)显然,在这一时期虽然建州女真建立爱新国政权,与科尔沁部建立联姻关系,但是这种初期联姻未能达到完全政治军事联盟,因此发生利益冲突时,会产生相互碰撞。

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关心转为政治军事联盟是在天命九年(1624)二月,努尔哈赤派库尔缠、希福前往科尔沁部,与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在嫩江岸边盟誓。受联盟影响,明安及其子孙与建州女真关系在原有的联姻关系的基础演变为政治军事联盟,关系开始密切。这是史料记载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四次民族交流、交往。

建立军事联盟之后,联姻成为双方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手段。天命九年(1624)五月,明安四子桑噶尔寨送其女嫁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为妻。(《满文老档》上册567页)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天聪二年(1628),科尔沁部噶汉之女(应为明安之女,明安之子噶汉抚养)嫁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老满文档》下册908页)多铎也是努尔哈赤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是多尔衮的同父同母兄弟。崇德元年(1636),明安长子栋果尔与清太宗结为亲家,他的女儿嫁给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妻。(《老满文档》下册第1526页、第1536页)豪格是皇太极继夫人完颜氏所生。崇德五年(1640),努尔哈赤之孙噶布喇之女嫁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明安子)台吉。(《玉牒》28号,24页)该女子是噶布喇嫡妻西林觉罗氏(伯尔恳之女)所生。崇德七年(1642),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娶科尔沁部栋果尔之女。(《内国史院档》上册第487页)崇德八年(1643),礼亲王代善之孙祜塞娶科尔沁部桑噶尔寨(明安子)之女。(《文录》卷六五,第24页)顺治五年(1648),承泽郡王硕塞娶科尔沁部明安之孙达赉台吉女。(《内国史院档》中第343、第344页)承泽郡王硕塞是扎鲁特部巴格贝勒之女所生。

这一时期,是后金政权逐渐稳固、清政权建立初期。众所周知,清朝是依靠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建立政治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时期,明安家族与皇室联姻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当时受到漠南蒙古最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威胁。而满洲的目的是巩固后金政权、联合科尔沁对抗明朝和察哈尔部,让明安家族变成对付察哈尔的有力武器。

清朝建立前后,明安家族与清皇室互有嫁娶,他们之间关系也演变成君臣关系逐,联姻也渐转为政治联姻。这期间,明安之子栋果尔在后金天聪三年(1629),以右翼大将军身份参与了进攻明朝都城德胜门的战役。清朝建立后,屡立战功的栋果尔被封为镇国公。清崇德二年(1637),栋果尔会兵盛京,平定高丽叛乱。六年(1641),攻打锦州,获得“败总督洪承畴兵于松山”的胜利。

栋果尔跟随清军勇于作战的主要原因是,他本人骁勇善战,另外还有她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福晋、侄女是多尔衮的福晋、本身与皇太极亲家等联姻关系息息相关。作为努尔哈赤的妻哥、皇太极的亲家,科尔沁部明安子栋果尔跟随清军南征北战,为全国统一建立汗马功劳。

顺治五年(1648),栋果尔被追封为多罗贝勒,由其子彰吉伦承袭。顺至七年(1650),彰吉伦授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诏世袭罔替。

在明末清初,明安家族与清皇室联姻的特点有:一是开创满蒙联姻之先河;二是“嫁多娶少”。满蒙300年联姻,是科尔沁部明安创立的;在清初,明安家族嫁到清皇室之女有7人,娶清皇室之女只有1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安家族为了依靠清皇室势力而将女儿嫁给清皇室。这虽然是一个相互利用关系,但也是科尔沁左翼后旗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小实例,也是为之后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础。

二、清中期

清中期,应该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这时期,满蒙联姻成为清朝的制度性联姻。

清中期,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与皇室联姻的有6人,分别是雍正七年(1729),淳亲王允祐第七女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二等台吉色布腾多尔济(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五代札萨克阿拉布坦长子)。(满文《玉牒》290号;28号,第133页)。爱新觉罗·允祐(1680年8月—1730年5月),是康熙帝第七子。嫁色布腾多尔济的是第七女是淳亲王允祐庶福晋李氏(李联科之女)所生。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庄亲王允禄长女和硕端柔公主嫁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郡王齐默特多尔济(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六代札萨克多罗郡王罗布藏喇什子),或作齐扪多尔济。(满文《玉牒》290号;28号,第149页)乾隆十三年(1749)元月,庄亲王弘普第四女乡君嫁科尔沁镇国公索诺木色楞(色布腾多尔济长子)。(《玉牒》29号,第349页)该女子是庄亲王弘普媵妾周氏(周可学之女)所生。乾隆二十年(1755)元月,淳郡王弘暻第五女,嫁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镇国公索诺木色楞。(满文《玉牒》29号,第321页)该女子是淳郡王弘暻侧福晋邓氏(邓文锦之女)所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镇国将军弘嵩第二女嫁科尔沁部(辅)国公那斯巴图(辅国公纳逊巴图,是索诺木色楞之子)。(《玉牒》卷一二七一,第30页)该女子是镇国将军弘嵩嫡妻蔡氏(六品级官蔡柱之女)所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嫁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玉牒》17号,第582页)该公主是诚妃刘佳氏(刘福明之女)所生。索特纳木多布斋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札萨克郡王。

清中期联姻的特点有:一是有2位公主下嫁;二是镇国公索诺木色楞1人娶2位皇室之女;三是“只娶无嫁”。

雍正年间开始,科尔沁左翼后旗贵族娶清皇室之女6人,其中公主2人,而明安后裔之女未嫁清皇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在清廷的地位逐渐提高。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六代札萨克郡王罗布藏喇什在雍正年间的西征准格尔蒙古之战役中,偕科尔沁诸部长协剿,屡著勋劳,又曾参加光显寺大捷之役,受清廷优赉;第七代札萨克郡王和硕额驸齐默特多尔济也跟随清军参加平定准格尔之战,立下赫赫战功,维护了全国统一。因此,由清朝建立前后的依靠清皇室势力而转变为朝廷中流砥柱。

和硕端柔公主(1714—1754),雍正皇帝之弟庄亲王允禄长女,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生母为福晋郭囉囉氏,雍正初期抚养在宫中。(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民国刻本,卷4)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十二日,年仅17岁的端柔公主下嫁科尔沁齐默特多尔济,齐默特多尔济授为和硕额驸。(《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01,雍正八年十二月丙午条)齐默特多尔济,科尔沁左翼后旗始祖明安达尔汉巴图鲁后裔,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六任札萨克多罗郡王罗布桑喇什长子,乾隆三年(1738)九月十四日,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雍正九年(1731)四月,雍正皇帝赐封该女子为和硕端柔公主。乾隆四十四年(1779),齐默特多尔济担任哲里木盟盟长。 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和硕端柔公主去世,享年41岁。乾隆四十七年(1782),札萨克多罗郡王和硕额驸齐默特多尔济去世。和硕端柔公主与齐默特多尔济去世后,葬于今辽宁省法库县八尔虎山东山环中的下金台村,该村亦因公主陵而更名为公主陵村。

和硕端柔公主下嫁后,清廷从滦津一带征调擅长书写计算和建造房屋、烹饪、裁缝等各种手工工艺的匠人,陪嫁来科尔沁左翼后旗,定居在东辽河流域。陪公主到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汉族共8个姓氏,因此当地人俗称“8户”。陪伴端柔公主出嫁的 8户汉族旗人在科尔沁左翼后旗落户定居。他们以经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同蒙古族密切交往,熟谙蒙俗、蒙语,同蒙古族通婚,部分人还迁入科尔沁左翼后旗复地从事游牧生活,几乎同蒙古族无异。这些工匠带动了科尔沁左翼后旗农业、手工业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内地移民迁入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开端。

乾隆三年(1738),和硕额驸齐默特多尔济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爵之后,朝廷拨巨资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建立王府。新王府选址于吉尔嘎朗图塔拉,其木、瓦工匠,都是从北京请来的。经紧张施工,乾隆五年(1740)王府工程告竣。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也从双合尔山迁至吉尔嘎朗图塔拉。

庄敬和硕公主(1781—1811),嘉庆皇帝第三女,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日出生,生母为刘佳氏即和裕皇贵妃。(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民国刻本,卷4) 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十九日,庄敬和硕公主下嫁索特那木多布斋。(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民国刻本,卷4)庄敬和硕公主下嫁索特那木多布斋后,便长期居住在京师庄敬公主府,是第二位下嫁蒙古王公后长期居住在京师的公主。索特那木多布斋,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巴勒珠尔长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袭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任札萨克多罗郡王。索特那木多布斋在朝廷历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镶红旗护军统领、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白旗蒙古都统、管理火器营大臣等职。 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日,庄敬和硕公主去世,享年31岁。庄敬和硕公主去世后,葬于北京昌陵附近王佐村园寝。道光五年(1825)七月初十日,科尔沁札萨克郡王索特那木多布斋去世,被追封为亲王衔,葬于京师北京王佐村园寝公主陵。 索特那木多布斋去世后,嗣子僧格林沁袭爵。庄敬和硕公主虽然常驻北京,但是非常关心关注科尔沁左翼后旗社会发展情况,常常过问科尔沁左翼后旗畜牧业和农业情况,并积极安置关内流民。嘉庆七年(1802),清廷诏准开荒。这一时期进入科尔沁左翼后旗开荒谋生的移民定居在此,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同发展。他们与当地蒙古族密切来往,相互学习,促进了蒙汉人民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满族原来就定居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多以蒙古族或汉族自认,语言、风俗习惯同其他民族相同。(《科尔沁左翼后旗志》185 页)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按朝廷“借地养民”政策,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在库都力地方开荒3241.57顷,并安置山东、直隶一带流民。(《科尔沁左翼后旗志》211页)这时期开始,科尔沁左翼后旗蒙汉各族共同推动了多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开始走上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道路。

色布腾多尔济是札萨克郡王郡王阿喇布坦长子。因年幼未能承袭郡王。在乾隆三年(1738)九月三日,封固山贝子,在乾清门行走。乾隆八年(1743)卒。索诺木色棱是色布腾多尔济长子。因不是战功封爵,按照清廷规制,在乾隆八年降袭镇国公。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那斯巴图是索诺木色棱长子。乾隆三十六年,降袭辅国公。嘉庆十六(1811)年,卒。因非军功所得,诏令停袭。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清中期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通过与皇室的联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因为公主下嫁,带来了书写计算和建造房屋、烹饪、裁缝等各种手工艺的匠人,带动了科尔沁左翼后旗经济发展;其次,是流入官式建筑文化,建立王府;第三,是农耕文化植入,从单纯的游牧经济转向为半农半牧经济,生活必需品开始旗内自给自足;第四,是通过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带动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三、清晚期

清晚期应该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在这一时期,明安后裔作为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公贵族,与清皇室共联姻12次。其中,娶皇室之女6人,嫁清皇室之女6人。分别是道光八年(1828)十月,多罗贝勒文和(裕郡王亮焕之孙)第二女,嫁科尔沁部札萨克郡王僧格林沁。(《玉牒》19号,第1440页)该女子是多罗贝勒文和媵妾吴氏(吴二格之女)所生。僧格林沁是和硕额驸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代札萨克。道光十几年,礼亲王全龄娶科尔沁部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之女。(《爱谱》乙册,第3992页)礼亲王全龄是礼亲王代善后裔。道光十四年(1834)或以前,贝勒奕絪(永璇之孙)娶科尔沁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之女。(《玉牒》19号,第1368页)贝勒奕絪,仪顺郡王绵志第四子。其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是札萨克多罗郡王和硕额驸索特纳木多布济之女。笔者认为嫁礼亲王全龄、贝勒奕絪的二位女子有可能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福晋庄敬和硕公主所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或以前,载华(贝勒奕纶之子)娶(科尔沁)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之女嫡妻。(《爱谱》甲册,第830页)道光末年(1850),怡亲王载垣长女郡主,嫁(科尔沁)蒙古亲王伯彦讷谟祜。(《玉牒》20号,第1941页)科尔沁蒙古亲王伯彦讷谟祜是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子。同治五年(1866)九月,醇亲王奕譞长女嫁指婚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之子那尔苏。此女当年卒,6岁。(《星源集庆》14号《宣宗成皇帝之子生女册》)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瑞郡王奕誌第七女,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贝勒那尔苏。(《玉牒》19号,第1365页)该女子是瑞郡王奕誌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怡端亲王载敦第六女,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头品台吉博迪苏。(《玉牒》20号,第1940页)该女子是怡端亲王载敦嫡福晋他塔拉氏(福禄之女)所生。博迪苏是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孙,是伯彦讷谟祜之子。光绪后期,溥闳(乾隆弟弘曕后裔)娶科尔沁部多罗贝勒那尔苏之女为嫡妻。(《爱谱》甲册,第1064页)光绪后期,毓岐(怡亲王永璇后裔)娶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那尔苏之女为嫡妻。(《爱谱》甲册,第145页)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后或以前,溥植娶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温都苏之女。(《爱谱》甲册,第831页)溥植是奉恩将军载鹤第一子,母妻佟佳氏,其父为佟玉赉,履亲王系第八代。温都苏是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孙,伯彦讷谟祜之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睿亲王魁斌次女嫁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札萨克亲王阿穆尔灵圭。(《玉牒》22号,第2691页)该女子是睿亲王魁斌嫡福晋富察氏(文治之女)所生。阿穆尔灵圭是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重孙,是科尔沁贝勒那尔苏(追封诚慎亲王)之子。

清晚期,明安后裔与清皇室联姻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联姻人数最多一段时期;第二是与清皇室嫁娶人数均等一段时期;三是集中在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及其子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伯彦讷谟祜之子那尔苏1人涉及2位皇室之女,另外那尔苏的2位女儿嫁皇室为嫡妻。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清晚期僧格林沁成为清朝柱石,实力超过土谢图亲王、达尔罕亲王,成为众多蒙古王公中的领头人。

自道光年间开始,明安后裔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联姻关系变为特殊。除了僧格林沁孙子温都苏没有与清皇室联姻的记载外,其他家族成员都与皇室进行联姻。同治五年(1866),僧格林沁之孙那尔苏仅11岁,醇亲王奕譞之女年仅6岁,两个孩童被慈禧太后指婚,在满蒙直接自行联姻普遍的情况下比较罕见,这很显然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伯彦讷谟祜已继承其父亲僧格林沁亲王爵,是朝中蒙古族贵族代表,是慈禧争取笼络的重要选择人,因此慈禧太后将自己的亲外甥女醇亲王奕譞的女儿指婚给那尔苏,有明显培植私人势力的政治目的。但此女当年卒。清朝末期,科尔沁左翼后旗末代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阿穆尔灵圭尚睿亲王魁斌次女,这一联姻凸显了政治影响力。

在清代科尔沁左翼后旗十二任札萨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僧格林沁,在清朝时期是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第九代札萨克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在道光五年(1825)承袭郡王爵,成为科左后旗第十任札萨克郡王。笔者在《清实录》中查出僧格林沁辅佐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皇帝,先后担任御前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阅兵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军机大臣、领纛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满洲都统、参赞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53个要职。有清一代,在朝廷担任这么多职务的蒙古族王公实属罕见。咸丰五年(1855),因战功晋亲王,咸丰帝赐“博多勒噶台”号,诏世袭罔替。咸丰九年(1859),在天津大沽口战胜英法联军,捍卫国家之尊严。这次胜利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军队唯一一次战胜外夷侵略的战争。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中赞扬了僧格林沁亲王率领的抗击英法联军的将士们,他说:“6月25日,英国人企图强行进入白河口时,约有2万蒙古军队做后盾的大沽炮台除去伪装,向英国船只进行毁灭性的轰击。陆战水战同时并举,打得侵略者狼狈不堪。”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曹州阵亡,当年55岁。僧格林沁阵亡后,同治帝亲临祭奠,御题碑文,安葬于公主陵,谥号“忠”,著加恩配享太庙,并绘图紫光阁。命在他所转战之五省地方建立忠王祠。僧格林沁亲王是勇敢无畏的将军,是忠贞不渝的忠臣,为了国家,他敢于与强敌拚杀,决不退缩,为了信念,他忍辱负重,忠心赤胆。僧格林沁对于国家的忠诚,直隶总督恒福在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期间的咸丰十年六月二十日(1860年8月16日)给朝廷的奏折中可以了解:“钦差大臣,亲王僧格林沁,质性朴诚,忠节自励,……奴才默查该大臣心意,与大沽炮台共存殁”。他是马克思笔下的英雄,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打败外国列强,并被誉为大清钢铁长城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爱国将领。

伯彦讷谟祜道光十六年(1836)生于北京僧王府,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奉旨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亲王,成为科左后旗第十一代札萨克,同年七月袭“博多勒噶台”号。伯彦讷谟祜掌管旗政以后,极力改变以往之陋习,确定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札萨克立会日,名曰“色恩”会(意为政务会,决策会)。王爷如不在旗,“色恩”会由印务协理主持召开,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梅林)、印务札兰等参加,全旗八个努图克的伊克达、札兰及开放蒙地的八个嘎查之章京列席。会上传达朝廷或北京博王府的谕旨,裁决本旗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色恩”会闭会期间,由王府32名笔帖式(内分达笔帖式、精奇尼笔帖式、苏日塔拉笔帖式)轮流值班,有重大公事随时报印务协理定夺。对于各努图克牧民的狩猎活动也作出规定,确定毗邻努图克的猎期每旬或一、四、七日,或二、五、八日,或三、六、九日穿插进行,严禁违例乱猎,对违例的努图克伊克达和札兰等官员予以处罚。全旗的大型围猎(主要是除狼害)由旗札萨克统一组织。这一制度在科尔沁左翼后旗一直坚持到解放。他的这一举动,当时对草原的保护、生态链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同治四年(1865),他参加镇压马傻子起义之后,曾向朝廷上陈述八事,其首要一条即在蒙地和开放地内兴办教育。根据他的倡议,翌年在昌突(今辽宁省昌图县)办了开文书院,蒙旗一些地方也开始延师教子弟读蒙、满文。这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最早的全面教育。光绪十六年(1891)卒,授谥曰“慎”,建陵在莲花岗(今辽宁省康平县善友屯)。

阿穆尔灵圭光绪十七年(1886)出生,系僧格林沁四世孙,第十一代札萨克伯彦讷谟祜之孙,多罗贝勒那尔苏之子。光绪十六年(1891年),阿穆尔灵圭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成为第十二代札萨克,当时年仅六岁。由印务协理乌力吉任护理协理台吉,署理旗务。他承袭王位后,在王府内延师读书,攻读蒙、汉、满文10多年,对散文、韵文理解很深,擅长诗词书法。在阿王的倡导下,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旗内马兰屯(今辽宁省康平县属境)办起了科左后旗第一所官办学堂,学校正式名称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立第一小学校。学生的伙食费、制服从旗札萨克地局收入中支付。这个学堂断断续续办了三期,培养出近300名学生,为开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宣统二年(1910)九月,在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公司五家子地方开办了股份有限实业公司,公司的资金半数由旗札萨克衙门垫支,半数是由旗内富裕户筹资入股。他在旗内挑选人才,任命公司的总办,负责实业公司的具体事务。当时,又从国外引进300多只美利奴种羊进行绵羊改良。辛亥革命后,发生了外蒙古哲布尊丹巴集团“独立”事件,哲里木盟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王爷乌泰宣布“独立”,闹叛乱,蒙旗部分札萨克与闲散王公陆续走向大库伦(今乌兰巴托),人心离散,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阿穆尔灵圭力赞共和,反对分裂,致电中华民国蒙藏局表示:“本旗全体诚心内向,决不承认‘库伦’集团的独立。”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政府根据各爱国王公的贡献,对那些反对分裂、促进南北议和人士给予表彰并且加俸晋爵。阿穆尔灵圭因“首赞共和及劝谕蒙旗效顺,奖给一等嘉禾章和双俸”。这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历史上获得民族统一的最高奖项。

阿穆尔灵圭亲王,在印务协理乌力吉、达崇阿的辅佐下除了兴办学校外,还为振兴旗政作了两件受旗民欢迎的事情。一是黜贪官污吏。管旗副章京兼地局局员乌力吉巴雅尔(秦介未)贪污巨额地租又向佃民索贿,被告到旗札萨克,阿王亲自受理这个案子,立即撤了他的职,将其30多间砖瓦房及全部家产没收充公。旗军务章京德格,到开放地监督收租,短短10多天内吃了百姓20口大肥猪,阿王根据举报罢免了德格的章京职务。此后,印务协理额尔敦伊如格勒图在署理旗政期间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亦被阿王罢免。二是整顿札萨克巡防兵,清剿土匪,维护了社会治安。阿王亲政以后,对原来旗巡防兵进行调整,充实统领、管带等人。从奉天总督赵尔巽那里先后购置新式步枪700支,武装巡防兵,并进行了训练。旗巡防兵经常剿匪清盗,保护旗民的生命财产。由于旗巡防兵在围剿土匪方面出了名,昌图、康平、法库、彰武等邻县衙门曾数次请科尔沁左翼后旗巡防兵前去协助他们消灭土匪。

那尔苏是伯颜讷谟祜长子。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九日,袭贝勒。闰五月二十六日,诏贝勒世袭罔替。光绪十六年(1890),卒。谥“诚慎”。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十五日,追封亲王。温都苏是伯颜讷谟祜次子。同治四年闰五月二十六日,封辅国公。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三日,改袭贝勒。民国元年(1812)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封郡王。博迪苏是伯颜讷谟祜三子。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三日,封辅国公。民国元年(1912)十一月二十日,晋固山贝子。

在清晚期,以僧格林沁为首的科尔沁部明安后裔,带领中国军队抗击西方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加强了旗内管理,实行畜牧改良,为全旗农牧业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开办了股份有限实业公司,带动了经济发展;首赞共和,为实现民族统一大业积极服务;兴办教育,为地方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满蒙上层贵族联姻是清代传统与祖制。明安及其子孙在整个300年与满族政治联姻当中,有效服务了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业。同时,为巩固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

1、乌云毕力格、巴拉吉尼玛主编《土谢图汗—奥巴传》,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明义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孝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白初一著《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研究》,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

4、杜家骥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2013.

5、巴根那、希林布和主编《科尔沁左翼后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6、博彦贺喜格,《“金科盟誓”地很吉日格城考》,哈尔滨:黑龙江民族丛刊《民族历史》2011年第一期,87—91.

7、杜家骥,《清代两个明安家族及清史传记<明安传>辨误》,北京: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1999年第一期,74—80.

8、卓海波,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僧格林沁若干问题研究》,2012年4月.

9、特木尔巴根著《嫩科尔沁部与清初五朝四帝关系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0、周学军,《僧格林沁及其子孙出生日期考》,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原创文章 版权保护

科尔沁历史民俗文化研究 出品

来源 │科左后旗民族事务委员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