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所以,那时诸葛亮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方面,也就不可能出现《三国演义》所述“三气周瑜”一事。

罗贯中以其个人爱憎、写作意识与世俗见解,在《三国演义》中刻画出众多鲜明且独具性格的人物,如周瑜临终前绝望之呼喊“既生瑜,何生亮!”便丰满了其独特之形象。

然而,从苏轼词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难看出苏轼对周瑜的推崇,与《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周瑜形象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纲领,大多依附《三国志》,但两者仍有少数不同或未尽相合之处。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么样的?

玲珑以为,当以《三国志》为本,来窥探史传中周瑜的真实样貌,方能了解《三国演义》中衍生的周瑜形象,以及两者的转变脉络。

对曹操的态度

在正史《三国志》里,赤壁之战前,周瑜一开始即主张奋力抗战,他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而孙权得到臣下的爱戴,“兼仗父兄之烈”;况且江东乃千里之地,兵精而粮足,此机会正可以剿除曹操,绝对不能轻言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瑜剧照

倒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周瑜本来的立场乃是降多于战。经过诸葛亮说出曹操此次南行,只为大乔与小乔而来,这便激起周瑜无限的愤怒,立场从此改为要与曹操一决死战。

这种转变,可能与罗贯中有意托高诸葛亮,加深其话语的力量与效果有关。

火攻战术

赤壁之战时,若依《三国志》,主张火攻的人是东吴老将黄盖,而周瑜的角色是批准此一行动,而且提供后续抢滩的援军。

但在《三国演义》之中,先是写周瑜病倒,经过诸葛亮的探病后,两人各自书写要用火攻,而后诸葛亮甚至去借东风,这些记叙都无法在《三国志》中找到。

《三国演义》对火攻战术之应用,如此大书特书,漠视了黄盖在真实历史上的优越建言,而且加深了民间之普遍印象——诸葛亮奇谋鬼才,使得诸葛亮得到独一无二的天才军师的殊荣。

诸葛亮剧照

对程普的态度

《三国志》叙述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但是“唯与程普不睦”;原因可能是程普是孙坚——孙权父辈——时代的将军。

东吴政权经过孙策而到孙权手上,程普可谓极资深的将领,而赤壁之战时,年轻的周瑜居然受封为大都督,所以程普心中不喜,情有可原。

有关此处,《三国演义》也写程普以为周瑜年少不济事,而轻慢周瑜;想不到周瑜在点将之时显示将才之风,且也不追究托病不出的程普,使得程普当下说道“我如何不服?”所以,程普便亲自向周瑜谢罪、归队。

《三国演义》把这一段安插在赤壁之战发生之际,别有深意。其实是想说明:战前东吴能达成“上下一心”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策剧照

受箭伤

在赤壁战后,周瑜为扩大战果而围攻江陵城,其“渡屯北岸”且“亲跨马擽陈”,但此时周瑜操之过急而身受箭伤,正史《三国志》之中有关周瑜之病仅记录如此。

但《三国演义》写道,周瑜身受箭伤之后,因为心胸狭窄、妒才嫉贤,所以三次被诸葛亮所气,乃至于被气死。

《三国演义》如此书写,除了加重强调周瑜的个性急躁、有所缺点之外,也可能想托高诸葛亮,欲以显示周瑜与诸葛亮是不同等级的策谋人物。

对刘备集团的态度

周瑜在《三国志》里想分离刘、关、张兄弟三人:“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周瑜如此论点,完全站在国家立场发言,虽有拆散他人之恶名,但是无愧于东吴。

但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察觉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刘备的气宇轩昂,而多次欲置诸葛亮与刘备于死地。

周瑜剧照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样书写,应当是为了加强周瑜忌恶刘备集团的情节;刘备集团与东吴孙权同处于大江之南,双方羽翼丰满之后,不是刘备并东吴,便是东吴吞刘备,所以周瑜只不过站在国家的立场,提前处理而要杀死他们罢了。

西征计划

东吴赢得赤壁之战以后,《三国志》记载周瑜为了扩大东吴的基业,想要向西讨伐四川的刘璋,然后“北方可图也!”显示出周瑜真不愧是社稷辅臣,在身受箭伤之后,依然策划着要为国家谋取稳固的江山;只可惜计划未得施行,而病卒于任所。

《三国演义》也同样书写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有向西攻打刘璋的打算。

只不过,当时荆州被刘备借走,在名义上,周瑜想要先取得西川后换回荆州,而其实周瑜本想趁与刘备在城下相会之时,捉拿刘备等人,却不知被诸葛亮将计就计、诱敌深入,反倒进退两难,“箭疮复裂”而落于马下。

刘备剧照

《三国演义》书写周瑜本想借取得西川一事,施计于刘备等人,却反中诸葛亮之计,这只不过是在计谋层出不穷的《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例子,但却使周瑜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变得阴险而害才,对于罗贯中想要拉低周瑜在作品中之名望,有一定的效果。

网罗人才

周瑜身为东吴的谋士,在罗致人才方面的贡献,这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不同之处。

《三国演义》中一段情节生动的“活捉太史慈”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