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即清朝光绪30年的冬天,一位裁缝之子回到了湖南老家,然后前往家住武冈州山门镇的秀才刘辉阁家探亲。

这位裁缝之子在4岁时就和刘辉阁家定了娃娃亲,因此刘辉阁见裁缝之子回来后,当即按照约定安排这位裁缝之子与一位叫做刘长姑的女子举行婚礼。

然而在裁缝之子和刘长姑大婚之日到来之时,刘长姑却因为嫌弃裁缝之子出身不好,和自己“不般配”,坚决不愿意出嫁,眼见吉时已到,刘长姑的妹妹挺身而出,代替姐姐嫁给那位裁缝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长姑不会想到的是,就是那个她看不起的裁缝之子,仅仅过了7年,就被推举为云南省都督,执掌云南一省的军政大权,而代替刘长姑出嫁的妹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都督夫人。

那位被刘长姑看不起的裁缝之子,就是蔡锷,而代替她出嫁的妹妹,叫做刘侠贞。

慧眼识英杰

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即公元1882年12月18日,家住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龙管乡杨家湾大坝上的蔡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生儿的父亲蔡正陵思虑良久后,将孩子取名为艮寅。

蔡艮寅出生一年后,就跟着父母迁居到了武冈山门青山铺的一座小小的凉亭内,为了养活一家人,蔡正陵开始以蒸酒打豆腐为业,后来,蔡正陵带着一家人几经迁移,最终搬迁到了洪庙, 当起了裁缝,他们一家住处的对面,就是“路边刘家”。

刘家是当地知名的大户人家,家主刘藜阁是清朝的太学生,刘藜阁的弟弟刘辉阁也是当地闻名的秀才。

1886年,刘辉阁出门办事的时候遇到了在外面玩耍的蔡艮寅,虽然当时的蔡艮寅年仅4岁,但刘辉阁还是凭借着敏锐的直觉意识到:此子绝非池中物。于是和蔡艮寅聊了几句,打听清楚了对方的家庭条件后,他就将蔡艮寅这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当刘辉阁办事回来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兄长刘藜阁,告诉他自己有心将女儿嫁给对面的裁缝之子蔡艮寅,但是小女如今还在襁褓之中,因此想将兄长之女刘长姑许配给蔡艮寅,特来请教兄长的意见。

毕竟事关女儿的终身大事,刘藜阁决定先考教一番蔡艮寅之后再做决定。

于是他派人将蔡艮寅和他父母叫到了自己家交流了一番后,便当场就决定与蔡正陵夫妇结为儿女亲家,将当时已经11岁的刘长姑许配给年仅4岁的蔡艮寅为妻,并决定将蔡艮寅留在自己家塾中读书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艮寅(蔡锷)

刘长姑当时已经懂事了,当她知道自己被父亲许配给一个裁缝的儿子后十分不满,尤其是那个裁缝的儿子吃穿都在自己家,更是让刘长姑感到不齿,但毕竟是父亲与叔叔给自己指定的婚事,因此刘长姑虽然心怀不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让,不过她对4岁的蔡艮寅没有一点好脸色。

事实证明,刘藜阁与刘辉阁兄弟的眼光极佳,蔡艮寅12岁时就顺利的考中了秀才,并进入了县学,邵阳名士樊锥见到蔡艮寅后惊为天人,当即将他收为自己的学生,并带到家中悉心教导,传授诸子百家的知识。

蔡艮寅13岁那一年参加府试,这次府试的主考官是时任湖南学政的江彪。

江彪是光绪15年进士,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学风、兴办学校,他对于蔡艮寅的文风和学识比较欣赏,因此蔡艮寅得以“补廪贡生”,蔡艮寅也在江彪的安排下进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不久后,蔡艮寅受到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顺利成为了梁启超的最小的一名弟子。

在跟梁启超学习期间,蔡艮寅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政治哲学理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梁启超这个恩师也十分憧憬,因此当戊戌变法失败后,蔡艮寅知道恩师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时,在心里下定了去日本留学,追随老师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

刘辉阁知道蔡艮寅想要到日本去的想法后十分支持,告诉蔡艮寅他去日本留学的“学费川资”,均由自己“一力承担”,让他在日本专心学习,早日成才。

就这样,在刘辉阁的鼎力支持下,蔡艮寅于1899年顺利踏上了前往日本的道路,先后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就读。在日本留学期间,蔡艮寅对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日本期间,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做“奋翮生”,并经常性的在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上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学识和政治理论进步飞速,假以时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留名千古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可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改变蔡艮寅一生的大事件。

自立军起义

蔡艮寅的恩师除了梁启超之外,还有一个叫做唐才常的人。

唐才常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虽潜逃日本,但是心里想的还是“忠君爱国”,一门心思想回去“清君侧”,“诛杀老妖后”,帮助光绪重新掌权。

尤其是在横滨与孙中山交流后,唐才常更是坚定了这个心思,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还曾潜逃回上海,组建了“自立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才常

1900年,唐才常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当在东京留学的唐才常的学生听到老师打算发动起义的消息后,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部分同学甚至主动回国“共襄盛举”。

因为蔡艮寅当时不到18岁,同学们知道此去中原,凶多吉少,所以没打算带着蔡艮寅一块回去。

但蔡艮寅却不愿意一个人留在日本,当他发现自己认识的大部分同学都回国了后,毅然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轮船,然后几经辗转到达了武汉,并顺利的联系上了唐才常。

唐才常见到蔡艮寅后十分高兴,但是不忍心让他跟随自己等人冒险,想来想去决定派蔡艮寅前往湖南,将一封亲笔信交给新军将领黄忠浩。

唐才常在信中表示,自己在武汉发动起义后,希望黄忠浩在湖南能举兵响应,在信的结尾,唐才常请黄忠浩帮自己照顾送信人蔡艮寅。

黄忠浩并不认可唐才常的举动,他知道清军的实力远远不是唐才常随随便便聚拢几个人就能够应对的,认为他是白白消耗青年志士的生命,为了避免蔡艮寅回去“送死”,黄忠浩告诉蔡艮寅此事事关重大,自己要和唐才常“详谈”,让他安心的在自己为他准备的公寓内“安歇”。

没过多久,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就以失败告终,唐才常和蔡艮寅的5名同学也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逮捕,并于不久后在武昌紫阳湖畔斩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之洞

恩师、同学的遇害给蔡艮寅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锷”,并在心里下定决心,要“流血救民”。黄忠浩担心他会做什么傻事,于是将他送回了日本。

蔡锷回到日本后,对自己18年的人生进行了回顾,逐渐认识到如今的中国不缺少奋笔疾呼的文人,真正缺少的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式军人,自己文学学的再好,对于国家而言也没有任何用处,因此决心投笔从戎做一名军人。

当梁启超知道蔡锷投笔从戎的决定后,告诉他一个文弱书生是难以担当军事大任的,但蔡锷还是决心要当一名军人,梁启超因此不再劝他,蔡锷就这样于1901年顺利考入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方面的知识,1903年12月,他又顺利考入了日本陆军的最高学府陆军士官学校,并于1904年10月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与蒋百里、张孝准一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妻与妾

1904年的冬天,22岁的蔡锷回到了阔别5年的家乡,如今的刘家已经不能和蔡锷离开时相提并论了,但蔡锷仍感念当初刘家供给自己上学的恩德,因此拜见完父母后,就前往刘家履行婚约。

此时刘藜阁已溘然长逝,刘辉阁见到蔡锷后十分高兴,迅速命人安排蔡锷与自己的侄女刘长姑的婚事,结果就在大婚之日的时候,刘长姑却死活不愿意出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锷

原来,这一年已经29岁的刘长姑还是放不下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在她看来身为裁缝之子的蔡锷,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就算是出过国留过洋,肚子里有一些洋墨水,在身世方面还是配不上自己,因此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拒绝出嫁。

正在刘辉阁不知道如何是好时,他年仅19岁的女儿刘森英站了出来,对姐姐刘长姑说道:“你不嫁,我嫁!”

刘辉阁想了想刘森英和蔡锷相差也不大,于是就同意了女儿的要求,让女儿穿上了新娘装和蔡锷完婚。

新婚之夜,当蔡锷知道刘森英替姐出嫁的事迹后十分赞赏,觉得刘森英此举“既侠且贞”,于是给自己的妻子取了个新的名字:刘侠贞。

蔡锷和刘侠贞结婚后不久就被聘任为江西随军学堂监督,蔡锷的父亲早在1901年就逝世了,家里还有老母王太夫人要养,因此蔡锷孤身一人去了江西,刘侠贞则留在老家照顾婆婆。

此后蔡锷接连得到升迁,后被任命为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1907年广西开办陆军小学后,蔡锷被任命为该校总办(校长),蔡锷这才派人回家,将妻子及老母接到广西居住。

1911年,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奔赴云南,不久后被任命为新军第十九镇第37协统,在昆明城里,蔡锷遇到了一个叫做潘延权的士绅。

潘延权和蔡锷一见如故,有心将小女潘蕙英许配给蔡锷,但是他考虑到蔡锷家里已有妻室,而小女自幼接受西式教育,恐不愿意嫁给他人为妾,于是决定先安排蔡锷和潘蕙英一见面。

比起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的刘侠贞,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潘蕙英让蔡锷眼前一亮,他和刘侠贞的结合以“报恩”为主,而潘蕙英却给蔡锷一种“精神上的知己”一般的感觉,而潘蕙英也对英俊帅气的蔡锷十分动心,两人很快正式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蕙英

1911年的清政府已经处于人心思变的最后时期,尤其是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更是给予腐朽的清政府沉重的一击,当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蔡锷就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准备发动起义,结果因为保密不严的缘故被云贵总督李经羲和统制钟麟同获知,李经羲和钟麟同商议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决定解散新军,杜绝祸患。

蔡锷接到消息后赶紧联络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两人一同起兵于10月30日打下了攻昆明城,顺利的占领了云贵总督署,那一天正值重阳节,因此这次起义行动也被称为“重九起义”。

“重九起义”顺利结束的第2天,云南宣布成立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也正式被推举为都督,远在湖南的刘侠贞也正式成为了“都督夫人”。

云南光复后,蔡锷担心老母和家人,专门派人去将老母、妻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菊莲接往云南,结果王太夫人因为嫌云南太远,所以不愿意去,刘侠贞只得跟随婆婆回了湖南老家。

结识“小凤仙”,逃离北京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一直争议不断,一年后爆发的宋教仁案,更是让袁世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彻底撕破了脸,孙中山因此于1913年7月份正式发动了二次革命,结果惨遭袁世凯镇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于1913年的3月份将蔡锷调到了北京,让他担任“全国经界局督办”。

此时的蔡锷并不知道袁世凯野心膨胀,甚至有了称帝的想法,他觉得袁世凯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甚至孙中山等人说宋教仁是袁世凯派人刺杀的时候,还专门予以了驳斥, 因此他到达北京后认真地帮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办事,并将老母和妻女接到北京享福。

然而让蔡锷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并不是他以为的“英雄人物”,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义,不顾中国政府反对,强行接管了德国在中国山东胶州湾地区的租界,并于一年后欧洲各国在欧洲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之际,强迫袁世凯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而北京城内也开始出现了一大批“请愿”袁世凯当皇帝的“请愿团”,袁世凯的称帝野心就此暴露无遗。

袁世凯的这些行为让蔡锷越发对他失望透顶,决心要和袁世凯斗到底,梁启超知道蔡锷的想法后劝他要小心行事,结果蔡锷告诉他,自己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不久后盈千累万的人歌颂袁世凯这个“现代王莽”,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问题是袁世凯之所以将蔡锷调到北京,除了想要拉拢他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就近监视他,如今的蔡锷想要离开北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让袁世凯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蔡锷开始经常性的邀请袁世凯的亲信人员:参政院参政杨度一起去八大胡同“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度

在八大胡同里,蔡锷对一位叫做小凤仙的名妓“一见如故”,每天在八大胡同里流连忘返,甚至连家都不怎么回了,在与小凤仙结识之前,蔡锷每天准时前往母亲王太夫人住处“晨昏定省”,结果遇见了小凤仙后就很少去见母亲了。

蔡锷流连花丛的行为让他的正妻刘侠贞很是“失望”,两人为了小凤仙的问题大吵了一架,“恼羞成怒”的蔡锷甚至对刘侠贞吼道:“你管不着!”

没过几天蔡锷就找到袁世凯,说老太太思乡心切,想安排老太太和妻子刘侠贞带着子女一起回湖南老家,之所以没有安排潘蕙英一起回湖南,除了因为潘蕙英当时怀有身孕外,潘蕙英自己不愿意离开蔡锷也是重要因素。

袁世凯知道蔡锷“后院葡萄架子倒了”,于是没有为难他,放任蔡鄂将老母、妻子儿女护送回了湖南老家。

将家人送走后,蔡锷又找机会将潘蕙英送到了天津,然后他天天在小凤仙处“流连忘返”,在确认袁世凯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后,蔡锷于1915年11月的一天邀请同僚在小凤仙住处吃饭,结果当大家吃得正开心的时候,他自己悄悄的奔赴崇文门车站,乘火车去了天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凤仙

负责跟踪蔡锷的密探跟丢了目标不好交差,因此捏造出了“小凤仙协助蔡锷出逃”的传奇故事,而蔡锷留在北京的一些同志也为了掩人耳目,大肆宣扬小凤仙的“英雄事迹”,“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至此广为人知。

蔡锷到达天津后因为生病的缘故住进了共立医院,潘蕙英不顾怀有身孕坚持服侍他,蔡锷身体好转后准备离开天津,因为他不能直接前往云南,需要几经辗转才能回去,蔡锷担心长途奔波对胎儿不利,于是说服了潘蕙英让她先回云南,自己先从天津赶往日本,然后绕到香港、河内、最终回到云南。

蔡锷回到云南后,迅速组建了护国军,自己就任护国军敌军总司令,并于1915年12月25日发动了著名的护国战争,顺利的逼迫已经称帝的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蔡锷也正式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结果没过多久蔡锷就因为病情恶化的缘故前往日本治病。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在日本福冈逝世,年仅3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锷一家(左潘蕙英、右刘侠贞)

在蔡锷去世之前,在他身边照顾他的是潘蕙英,刘侠贞因为要照顾婆婆的缘故,没能见他最后一面,1915年刘侠贞离开北京的那次分别,竟成了两人之间的永别,此后刘侠贞继续留在老家照顾婆婆和孩子,直至终老。

而潘蕙英在蔡锷逝世时才只有24岁,和刘侠贞一样,她终生没有改嫁,捍卫了自己和蔡锷之间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