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关于白崇禧拒不出兵,导致国军在淮海战役中丧失最后翻盘的文,各位读者朋友们反响不错,今天这篇文我们从淮海战役之初双方运筹的节点,探讨一下国军在战前拥有的主动权,以及这样的主动权是怎样丧失的,切入视角,就是国军后期那位第一名将的遭遇。

不兜圈子,不卖关子,所谓后期第一名将,说的是杜聿明。

一、杜聿明水平究几何

什么叫名将呢?能打、多智、善应变等等都是名将的基本特质,但仅这些显然不全。

在笔者看来,名将要具备两条线。

一是下线。就是具备全面、扎实的军事理论思维和厚实的军事素养,即熟谙军事指挥、兵力调度、兵种配合使用、作战与后勤的配合,准确并充分地掌握部队、熟悉部队,找准并发挥好自己的军事体系定位,完美实现与上位者和下位者的配合和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这条下限,临场指挥将会漏洞百出,处处受制。换言之,下线是名将的底线,没有这条底线绝对成不了名将。

二是上线。就是对战争的理解和认知要超出常人,准确把握战争走向、变量,准确把握敌军特点并能及时调整己方策略,实现对敌军的克制。并能根据战争走势及时拿出管用有效的针对性策略,尤其是局面陷入僵持时能拿出奇峰突出、超出一般战争认知的作战方案。

这是很高的要求,万中无一。

下线是上线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充足的经验,达不到上线。下线扎实而上线缺乏尚可成为合格可用之将,只有下线而突破不了自身能力限制,达不到上线,就无法臻于名将之流。

从这两条线出发观察国共双方名将,我军名将自不待言,彭林粟徐刘,韩杨陈黄叶等。国军呢?为什么要把杜聿明抬那么高,真能称得上后期第一名将吗?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一期之中较有名者如关麟征(黄埔大哥)、王叔铭(空军司令)、桂永清(海军司令)、胡宗南、刘戡(西北首将)、郑洞国(远征军重要将领)、宋希濂(十四兵团司令)、李默庵(周恩来口中的能文能武)、贺衷寒(一期三杰之一)等等。

军事方面水平较高的,关麟征算一个,余下就要数得上杜聿明了。杜聿明在抗战中大放异彩,昆仑关之战击溃日军,毙倭人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第五军能够成为国军最精锐之五大主力,与杜聿明的经营不无关系。

国军后期较有能力的方面之将,以杜聿明、郑洞国、王耀武、傅作义、白崇禧等为主,若论辈份、级别、成就,白崇禧或在杜聿明之上,中野在大别山吃大亏,小诸葛的作用不可小觑。但若从进步速度、指挥作战、编练军队以及军中声望、蒋氏信任等层面综合判断,杜聿明似乎又有多处胜过白崇禧,抗战胜利之初,蒋介石就让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一度在兵力略胜的情况下把101打得招架不住,这份功力,我们应客观承认。说他是后期第一名将,也并不过分。

到了1948年夏秋,当国军在山东战场节节败退,徐州骤然间面临极大压力之际,蒋介石几乎要把徐州“剿总”司令长官的位子交给杜氏,这可绝非一个“嫡系”所能解释得了的,毕竟危急关头,老头子还是能分得清谁可大用。

那么杜聿明在徐州拿出什么过人之策,到底对不对症呢?

二、杜聿明两策切中要害

观察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役的得失,有三套基本资料可供基本评判,尤其推荐各位军迷看的是第二套。

一是大陆官方出版的《淮海战役史料汇编》。

二是杜聿明对淮海战役的概要回忆,此文系杜聿明被特赦后撰写,载于全国政协编纂的回忆录集《淮海战役亲历记》。

三是国民党方面逃台后编纂的《戡乱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