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最近正面回应了央行下场买国债这个事儿,但很多人都没看懂。说这增强公开市场国债买卖,算不算承认了中国版 QE?搞清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理解央行从一级市场买国债跟从二级市场买国债到底有什么区别。财政部提到的这个公开市场,说的是二级市场,而美国的 QE 是美联储直接从一级市场买国债。咱们的央行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央行从一级市场买。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反正都是央行掏钱出来撒向市场,能有什么区别呢?偷换概念吗?这中间差别可是非常大的。

首先,从央行的角度去看,当它参与二级市场买国债时,这些国债是从商业银行手里买的。注意,这个时期只发生了国债所有权的变更,商业银行把自己之前买国债的钱收了回来,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盘活了存量。但是当央行从一级市场买国债,就是从政府手里买,像美联储就是这么干的,就会增加货币的总量。

因为如果没有央行参与的一级市场,它的国债购买总能力是有限的,就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儿。但是央行参与就不一样了,因为它能够用钱,就会硬生生地造出更多的钱。用专业的说法,就是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

而站在政府角度去看,当央行参与二级市场买国债时,涉及的这些老国债,这些交易行为本身跟政府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增加政府手里的钱,就不会刺激政府去做过激的投资行为。而如果央行直接从政府那里买债,那钱来得太容易,容易引发政府不克制地发债。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政府不克制地发债时,容易过度透支财政,进而引发政府信用下滑、恶性通货膨胀等后果。

千万不要觉得中国不懂 QE,中国不知道什么叫财政货币化,我们在这条路上是吃过大亏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财政货币是不分家的。1993 年之前,财政还能直接向央行去贷款透支,那带来的惨痛教训就是物价飞涨。1994 年,我们的 CPI 是 27.1%。也就是在这种惨痛的背景之下,才有了 1995 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其中规定了央行不允许直接在一级市场买国债。

不要小看二级市场买国债的意义,它会增加商业银行手里的长钱,引导国债利率下行,降低整个社会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和老百姓消费,刺激经济循环。这跟政府直接加大自身投资,会形成一个协同效应。同时,央行又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双方是一种谨慎克制的态度。

如果说这就是中国版的 QE,我觉得比老美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