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又或许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时常会感到胃部不适或者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我们轻描淡写地归结为“肠胃小毛病”,认为只要稍加调理,就会自然痊愈。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有时候恰恰可能是消化道癌症的敲门声,就像近来诊室接诊的刘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刘先生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大便次数频繁,一天大概要上三到四次,大便不成形,呈粘液状态,感觉肚子总是胀胀的,吃一些止泻药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伴随着反复出现的腹胀、腹泻,还偶有便血的现象,每次便后感觉肛周有下坠、憋胀的不适感觉。

通过网上搜索刘先生感觉他的症状应该是痔疮,便按网上所说减少了辛辣刺激饮食的摄入,还买了痔疮膏。但上述症状依然断断续出现,腹部时常出现隐痛,直到近期出现了渐进式的疼痛加剧,遂抽时间前来就诊。

在进行简单问询后患者自述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疾病史,有吸烟史,无其他家族遗传史;查体可见患者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轻压疼痛性明显,后对其进行左侧卧位进行肛诊,可见肛门外形正常,指诊距肛门边缘3厘米的直肠后壁约三点钟方向触及一个不规则质地较硬的肿块,环直肠肠腔约三分之一周,活动性较差,建议患者先做个血常规+大便化验,半个多小时候后出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白细胞(WBC)为2.57×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为11.09%,血红蛋白(HGB)为96.7g/L;大便潜血实验为阳性(3+)#。化验单的数据不是很好,初步判断为肠炎,建议患者立刻进行肠镜和全方位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胸部CT+全腹部增强CT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显示,刘先生的癌胚抗原(CEA)为15.3ng/ml,血清CA19-9为92U/ml,胸部CT+全腹部增强CT提示患者直肠管可见一不规则隆起性病变,边缘毛糙,其周围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经过活检病理确诊直肠癌

拿到报告,刘先生及其家人深受打击,再三追问医生患者情况如何,医生安慰家属并表示目前根据现有检查结果来看初步判断患者为直肠癌,具体严重情况还要等病理结果。

数日后,病理结果最终确诊刘先生为直肠癌中晚期(侵犯淋巴结)粘液腺癌,医生在综合了刘先生的各项指标后进行了风险评估,最终认为他有手术征,建议尽快进行手术切除。

面对如此结果,刘先生依然无法接受,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不明白自己平时虽然有些肠胃不适的小毛病,但也不至于患上肠癌这么严重的疾病。

医生表示,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而刘先生恰是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各类肠胃小毛病。

很多人出现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常常认为是吃了不卫生的食物或者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采取自我调理或者服用一些常规药物,便以为可以解决问题。

有时候,这些症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严重的肠胃疾病,甚至是癌症的信号。基于此,本文将详细解析肠胃疾病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并强调肠镜在癌症早期发现中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以为的肠胃小毛病竟是这两种癌症信号

肠胃疾病是指发生在胃肠道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胃炎、胃溃疡、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这些疾病在初期往往表现为轻微的不适,如胃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它们通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得到控制,但如果不加以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肠胃小毛病就可能会经过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逐步恶化,甚至演变为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

作为一种由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疾病,癌症的特性在于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胃肠道作为癌症发生的常见部位,其癌变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

比如长期的慢性炎症环境,如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长期受到胃酸、幽门螺杆菌等因素的刺激,容易导致细胞损伤和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使得细胞生长失控、分化异常,进而形成肿瘤组织;随着肿瘤的形成与生长,其逐渐侵犯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肿瘤细胞还可能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癌。

多项研究指出,如肠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与肠胃疾病的病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就拿上文所提及的结肠癌来说,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高峰集中在40至50岁的年龄层。

根据深入研究,高达80%至95%的结直肠癌竟然源自于结直肠息肉的逐渐演变,在这些肠道息肉中,以肿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以及管状绒毛状等腺瘤)尤为突出,它们被视为癌前病变的重要信号,与大肠癌的形成紧密相连。

理论上讲,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腺瘤性息肉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癌症,这一恶化的过程,通常是从正常的肠道粘膜开始,逐步发展为炎性增生,进而形成增生性息肉,随后演化为腺瘤性息肉,并最终导致癌变,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

这也间接的表明像胃痛、腹泻这些平常看似不起眼的肠胃小毛病,有时却可能成为胃癌和肠癌这两种癌症的预警信号,我们需要对此类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及时识别并处理这些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的严重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肠镜在癌症早期发现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多家头部医学机构共同发起的一项关于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的研究中指出,我国直肠癌患者中约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患者首次诊断即已经是处于中晚期,其中约有百分之四十四的出现了肺部、肝部的转移。

而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确将该类癌症归类为A级适合早筛的类别,指南中提到该类癌症由于病程长,筛查方式便捷,早期通过微创手术合理治疗,5年存活率可以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五年后患者既可以被视为完全治愈。

这也就说明了该类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防和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而肠镜检查在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肠镜检查是一种通过细长可弯曲的仪器(即肠镜)从肛门进入大肠来观察肠道内部病变的直观、准确的诊断方式。

这种仪器前端带有摄像头,可以将肠道内部的画面实时传输到显示器上,让医生能够直观地观察肠道情况,可以发现肠道内的息肉、溃疡、炎症等异常病变;其内部还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方便医生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息肉切除、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等操作,可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

在癌症早期发现中,肠镜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比如能够发现早期肠道内的息肉,研究发现在肠癌患者中,约有95%的肠道癌变都是由良性肿瘤肠息肉发展而来,通过肠镜检查医生可以轻易地发现息肉并顺便切除,从而直接减少息肉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肠道疾病的人来说,通过肠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肠道内部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信息,为早期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如家族中有肠癌病史的人或已经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肠道内的异常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由于肠镜检查存在一定的痛苦和不适感,很多人对此抱有恐惧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检查,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癌症的早期发现率。

研究发现,在临床中老年群体的配合度反而高于中青年群体,但由于年龄和机体代谢程度成正比,年龄越小往往癌症的恶性程度反而更高,很多中青年患者由于警惕性不高,发现即已经癌症中晚期。

其实在我国国家指南和专家共识中,都建议健康群体应从50岁开始建议进行第一次肠镜检查,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直到75岁,在此期间出现肠道症状或高危因素,应提前进行肠镜检查。如果有家族肠癌病史或已经患有肠道疾病的人,更应该提前进行肠镜检查。

虽然肠镜检查在肠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预防肠癌并非仅靠肠镜检查就能实现,要有效降低肠癌的发病率,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预防策略。

如除了肠镜检查外,还有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多种筛查方法有助于及早发现肠癌的蛛丝马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定期进行检查;

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大便带有粘液或脓血样液体等症状时,我们要警惕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疾病的早期表现,及时发现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恶化;

同时,调整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

总而言之,肠胃问题看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医治,仍有发展成为像胃癌、肠癌、食道癌等多数常见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就像案例中的刘先生一样。

在面对肠胃疾病的潜在风险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肠镜检查作为肠癌预防的“千里眼”,在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它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代珍, et al.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和预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46.7(2012):6.
[2]李鹏, and 张澍田.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第四届中西医消化健康论坛资料汇编 2016.
[3]徐富星,项平.下消化道内镜学[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4]李苏宜.腹泻和便秘交替要警惕结肠癌[J].老年健康, 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