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斯达

编辑|李然

港股“AIGC第一股”,没有那么惊艳。

4月24日消息,出门问问(2438.HK)上市,成港股“AIGC第一股”——但上市首日即破发,开盘价较发行价3.8港元一度下跌超21%。不过收盘时,跌幅大幅收窄,每股报3.68港元,相比发行价下跌 3.16%,市值54.89亿港元。

有所反差的是,出门问问在招股期认购异常火爆。4月19日截止认购时,出门问问以超额认购超100倍圆满收官,创下港股2023年至今,规模4000万美金以上发行超百倍的认购股记录。

出门问问由前谷歌总部科学家李志飞于2012年创办。公司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主要提供AIGC解决方案、AI企业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设备及配件。其中,AIGC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内容创作者,包括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及其海外版DupDub、AI写作助手魔撰写作和AI数字人奇妙元。

但据招股书,AIGC解决方案,尚未成为“AIGC第一股”的收入大头。

截至2019年9月,出门问问已进行7轮融资,累计融资约2.3亿美元。资方阵容包括知名机构SIG、谷歌、红杉资本、大众汽车和真格基金等。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达7.56亿美元。

产品策略几经变更

出门问问的创业史,可以说是“中国AI发展史的缩影”。

2012年成立时,出门问问主要发力语音搜索软件,此后几年间又转而主攻智能硬件。

例如,2015年发布第一款智能手表TicWatch,2016年发布TicWatch海外版,并喊出“全球化“口号。2017年,推出多场景的覆盖个人虚拟助理,将其安装于智能手表、智能音响、智能耳机和智能汽车。同年,出门问问还获得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1.8亿美元融资。

但2019年,出门问问却关停了智能手表、智能车载之外的所有业务。

2020年,赶在大模型浪潮来临之前,出门问问已经开发大模型UCLAI,但因商业化受限,不得不将精力转入并AIGC——即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AI数字人“奇妙元”,国际版的AI配音助手DupDub。

2023年,大模型浪潮袭来,出门问问也推出作为UCLAI的升级版的“序列猴子”。所具备的多模态生成能力,使其理解、生成文本、音频、图像、视频和3D内容。出门问问就此成为“中国最早入局大模型的AI公司之一”。

可面对大模型赛道的多家竞品,出门问问的应用并没有十分亮眼。

QuestMobile《2024生成式AI及AIGC应用洞察报告》显示,月活用户前五大产品为抖音“豆包”、百度“文心一言”、昆仑万维“天工”、点阵盒子“扮伴-AI绘画”、科大讯飞“讯飞星火”,最低已迈过500万量级。但出门问问AIGC业务的月活用户,只增长到200万。

产模结合,绕不开烧钱

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曾提出“产模结合”,即“以产养模,以产馈模;以模促产,以模护产”。产品为模型的研发指引方向,让模型与落地应用更容易对齐;产品反馈的bug report、场景数据乃至营收,也能反哺模型的健康发展。

上市即破发,或许是众人抛来的质疑。

“产模结合”的正反馈体现在AIGC解决方案的业务增长。据招股书,自2020年以来,出门问问AIGC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累计注册用户超1千万,AIGC付费用户累计约8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招股书

2021年-2023年,出门问问营收录得增长,分别为3.98亿元、5.00亿元和5.07亿元。AIGC解决方案贡献营收比重不断提高。2023年该业务收入达1.18亿元,较2021年增长超16倍。

来源:招股书

但从智能硬件转向软件,出门问问积累不足,缺乏有效壁垒。模型方面,出门问问CEO李志飞2023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需要外部融资也能支撑研发投入”。但2021-2023年,出门问问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92亿元、1.19亿元和1.55亿元,绝对数不算显眼。

产品方面,虽然用户基数亮眼,但注册用户数、付费用户数以及付费用户占比增速也在变缓。

某种程度上,很难说“以产养模,以产馈模”已经成功。

出门问问没能真正止住亏损。2021-2023 年,归属于本公司权益股东的年内全面亏损总额,分别为2.051亿元、9.856 亿元、8.674 亿元。报告期内,出门问问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年内亏损,分别为1.82亿元、6.85亿元和8.03亿元。

2022年,出门问问录得经调整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但在2023年又滑至0.18亿元,降幅高达8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进入大模型时代,2022、2023年两年的出门问问AI企业解决方案业务,依然十分依赖大众汽车这一大客户,这使得该部分业务收入并不稳定。2023 年公司首次递表前夕,大众清空股份,并将合资公司拆分为独立供应商。在2023年,AI企业解决方案贡献营收其实有所下滑。

出门问问要在“百模大战”中胜出,还需投入更多研发,通过上市“回血”或许是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

但在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下,坚持用“AIGC第一股”登陆港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