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祝愿这个勇敢的女孩早日康复!

撰文 |木玉 综合《都市快报》

4月17日,对于14岁先心病女孩姜语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整整175天过去,她终于可以脱离呼吸机、离开了ICU了,距离回家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语帆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数月前《都市快报》整版报道过她的故事,还为她专门发起了募捐,有二孩妈妈、退休老人穿越整座城市来到医院,为她送上爱心。她的同学也为她送来祈祷,希望她早日康复。

在ICU治疗长达半年,这对于谁都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在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CICU和心脏外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瘦弱的小语帆做到了!

抗病路上,一路沧桑,几多艰难。语帆背后的故事,充满心酸,更有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片:在出租房里的语帆

她是我们的女儿,我们怎么舍得放弃?

家里捉襟见肘,父母却始终不弃

语帆出生不久后,她的心脏就被诊断出具有先天性缺陷,不仅室间隔缺损,还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法洛四联症。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在童年期死亡。

为了给她治病,同时为了赚更多的钱,爸爸妈妈带她离开了贵州省毕节市深山的村子,来到浙江省绍兴市打工。但因为她的身体不好,妈妈无法规律上班,只能打点零工,全家人的收入几乎都靠爸爸。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爸爸妈妈决定带她到大城市治病。担心钱不够,他们又问亲戚拼拼凑凑借了些。

在上海一家民营医院的病房里,语帆和爸妈度过了3个春节。在那里,她前后做了3次手术,手术一次比一次难。可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第三次手术后不到两年,她再次出现了气促缺氧等症状。打工七八年攒下的钱和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却已全部花完了。父母只能带孩子回绍兴,时不时带她到附近医院看看,再不行就让她在家里好生养着。

为了省钱,爸妈带着她在绍兴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毛坯房,里面啥也没有,但便宜。

她其实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大她几岁的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小她一岁多的妹妹。都说中间的孩子不受宠,可在这个家里,语帆却是最被“偏爱”的那个。

妈妈安兰说,语帆身体不好,他们夫妻总想尽可能多陪她一会,所以不管在哪打工,都把她带在身边,“另外两个孩子都在老家念书,老家的土房子已经很破了,我知道他们也委屈,但是没办法……”

资料图:语帆和父母

一年前,语帆的病情再次恶化,难以上学。半年前,语帆甚至已经难以下地。他们四处打听,想为孩子再次手术。在得知浙大儿院心脏外科很有盛名后,他们决定带她来杭州看病。

走进浙大儿院诊间,心脏外科主任范祥明在仔细研究病情后,凝重地告诉语帆和家人:手术难度很高,却别无他选。这次手术要上ECMO,同时还得在监护室住好多天,总的费用也不低。

安兰夫妇算了一下,治疗费用是好几年的家庭总收入。在得知他们的情况后,老家有亲戚私底下劝安兰放弃,别让孩子再受苦了。

但安兰和丈夫实在狠不下心:“她是我们的女儿啊,她吃了那么多苦都没放弃,我们怎么能放弃她呢?”

“她的胸腔里边已经像一团浆糊”

手术条件很差,医生却甘愿为她竭尽全力

2023年10月25日,为了寻求最后的希望,语帆第四次被推进手术室。

从早上8点多推入手术室进行麻醉,到晚上7点多从手术室推出,手术整整进行了11个小时。

“才十几岁,就要第四次做心脏大手术,从业这么多年都不多见。在术前评估中,就知道这台手术非常棘手,等真正上了手术台,发现比预估的还要难。”

经过前面三次心脏手术后,心脏血管严重粘连,胸腔里边已经成了“一团浆糊”,根本分不清哪儿是心脏、哪儿是血管。开胸过程中就面临着心脏破裂和大出血的风险,手术难度比预计的还要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范主任手术台上照片

对于这台手术,已经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几乎碰到过各种疑难复杂先心病手术的范祥明主任也忍不住感叹:“手术挑战很大”“孩子太难了”……因此,手术之前,专家团队多次会诊、讨论,做好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方案。

手术时长11个小时,本来就严重受损的心脏功能其实难以坚持,范祥明主任团队却凭借高超的技术,成功完成了手术,还在机械/辅助循环科团队的支持下,成功为孩子上了ECMO。

“过程实在是很难很难,但家长非常信任和坚持,医生更不能轻言放弃。经过极其艰难的努力,我们终于拿下了这台手术。”范祥明说。

“怎么努力也脱离不了呼吸机”

反反复复半年,全ICU陪她过关

术后,语帆被推进重症监护室,在里边躺了8天后,成功撤除ECMO。但心脏康复的路,还很漫长。

语帆的主管医生、浙大儿院CICU主任施珊珊说,语帆的心功能衰竭会有很多并发症,长期卧床和营养不良导致她的肌肉严重萎缩,目前只能通过鼻饲保证她的营养,但她的心肺耗氧量很高,光是心跳和呼吸,就要花掉她60%-70%的能量了。

为了让语帆恢复得更快,护士每天会让她锻炼自己呼吸。“她对自己呼吸有一些恐惧感,每次我们要挪开管子,她都很紧张,这个过程很难,但是想要从重症监护室里出去,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施珊珊主任说,手术虽然惊险,但还是很成功的,语帆术前心律不齐、房颤等症状都已经消失了,原本虚弱无力的四肢也能慢慢自己抬起来了。但有一个棘手的情况:一直脱离不了呼吸机。没法脱离呼吸机,意味着她只能靠机械维持生命,连离开监护室都困难,距离“好起来”更是遥远。

在监护室的日子,对语帆来说无疑是难熬的,肉体的煎熬和内心的烦闷相叠加,让她整个人都状态不好。即便如此,护士给她翻身、吸痰、做护理时,她都很是非常配合。她瘦削的脸上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透出一股不愿向命运服输的韧劲。

因为在ICU住了很长时间,医生和护士跟她都成了“老相识”,护士长周军和医生“小郑叔叔”成为了这朵小花的“保护神”,暖心的护理和幽默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勇气。

为了让她开心,脱机有信心,CICU的医生护士还给她开了个小卖部“语帆的解忧杂货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为了给她解闷,鼓励她更有斗志,医护人员还给她用盐水瓶盖做了一套象棋。

慢慢地,语帆的体重终于增加了不少,能够脱离呼吸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整个过程还是非常缓慢,在她术后快五个月的时候,依然难以长时间脱离呼吸机。在这个时候,邱芸香医生给予了她特别的关爱,不仅给她做专业治疗,还开导她、鼓励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去看望她。她们之间,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医生与患者,而更像一对母女。

虽然那么多人关心着她,但病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反反复复,考验着所有人的勇气和耐心:这个孩子,还能不能脱离呼吸机?到啥时才能离呼吸机?

就在所有人的耐心都面临极限的时候,命运的转机出现了:孩子可以脱离呼吸机了,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

好消息传来,她的主刀医生、心脏外科主任范祥明主任忍不住感慨:“小姑娘太不容易了,非常勇敢,展现常人难及的毅力,要感谢我们的CICU团队。”

CICU主任施珊珊也感慨:“救人是世上最美的事,我们手术台上的扛把子范祥明主任,真的太厉害了。”“看上去冰冷的ICU,其它每个医护内心都是热辣滚烫的,面对死亡太多,都拼命的想让人活下来,好好的离开ICU。”

转入普通病房前夕,语帆跟施珊珊主任、周军护士长等跟众医护人员合影。

“这是我们的心意,请帮忙转交给孩子”

经济陷入困境之际

温暖的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

“旷日持久”与疾病作战,是需要“粮草”的。术后一个月,语帆的家人其实就陷入了窘迫:治疗费用已经30多万元,即使很大部分医保能报销,家里东拼西凑借的9万元也已经不够了,接下去的治疗费用怎么办?

2023年12月1日,《都市快报》整版刊发热心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14岁女孩先后经历4次心脏手术》,同时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共同建立“语帆加油救急难捐款通道,帮助这个坚强的女孩。来自杭州的一群热心的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

有一位二孩妈妈在看到报道后,专门来医院送给孩子2000元现金,有白发老人在看到报道后送来3000元到病房,还有老者穿越整个杭州城,带着数千元现金,奔波两大院区最后找到语帆家人。所有现金在医院工作人员帮助下打入语帆治病账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的爱心让陷入困境的语帆家人倍感温暖。朴实的妈妈不停重复:“太感谢大家了”“太感谢大家了”,说话时带着哽咽。

这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在语帆住进ICU的六个月里,一直守护在监护室外面,几乎每天都是在椅子上瞌睡一下就算是睡过了。

住院的这段时间里,语帆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同学手写给她的信件。因为身体的原因,她上学一直断断续续,转过好几个班级,比现在的同学大了两三岁,但这并不影响她在班级里有着好人缘和好口碑。

“祝你像名字中的白帆一样,扛过暴雨,迎来幸福的曙光!”

“你超级棒,在你身边,从来不会听到抱怨!”

“希望你快点好起来,加油!”

孩子们的心愿纯粹又简单,语帆安兰看到这些信的时候,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她说,女儿一直是个乖巧善良的孩子,在学校里写得一手好字,还总跟爸爸说以后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一起祝愿这个勇敢的女孩早日康复!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