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卷焦虑”与“空心病”似乎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的标签。

在愈加严苛的教育竞争下,他们逐渐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寻找,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理咨询量也越来越大。

异化的教育价值观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从他接触的上万个案例出发,分享了他的研究与见解,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本文综合整理自《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恐怕到了多年来最糟糕的时刻》以及在“华夏基金·2021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演讲,有删改,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陈述。

池塘的水出了问题

鱼怎么长都会有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基本的数据。

根据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

南京脑科医院研究显示,全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这个时代,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I pexels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打个比方,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雾霾都很严重,雾霾会直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率飙升。最近看到一个文献,雾霾PM2.5的平均浓度增加10%,食道癌的发生率就增加18%,所以不把雾霾治理好,单靠医生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显然是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从业26年以来,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是靠增加心理科医生能够解决的。

当一个池塘里的水出了问题,池塘里的鱼再怎么长都可能出问题。

我在北大上课的时候,觉得我们的课堂特别安静,学生的笔记写得好,写的作业也越来越漂亮,但是很少看到独特的见解、挑战老师与权威的勇气。

前两年,我在北大开了一门课叫《心理创伤治疗》,学生会有两周试听时间。

两周后有个学生来问我,他说:“徐老师,听你的课特别有收获,讲得特别好,知识面很广。”

但他接下来的问题让我很生气,他说:“徐老师,你这门课给分高吗?我最后的成绩很重要,如果你给分不高的话,我就不选你这门课了,因为这会影响我的绩点。”

我生气的原因是,难道你听最好的课,收获最好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个分数吗?分数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但孩子把学习成绩看得如此之重,这个“底”是从小打出来的。

孩子的需求变了

父母没跟上

我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厌学现象却越来越普遍。

以海淀家长为例,海淀可以说是全国教育最领先的一个区,我们耗尽家财为孩子买学区房,参加昂贵的补习班,但是孩子反感、拒绝,甚至和父母反目成仇。

我做了至少上万个小时、几千个孩子的心理咨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后,我发现孩子苦,老师累,家长焦虑,大人怎么努力孩子都不配合。

从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全社会都有广泛性焦虑,对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心。

我们总怕孩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现在中考比高考压力还要大,中考要分流,好像孩子不能上高中人生就毁掉了。所以孩子们所有的时间都让给了学习、作业、考试。这些事情没有给孩子带来任何快乐,甚至让他们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躺平了、不干了。

图源 I pexels

我想问家长们三个问题——

我们对自己亲骨肉的爱,会不会因为她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少一分?

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吗?

我们能接受孩子学历没我高、成绩没我好、挣钱没我多吗?

刚才提到,我们能不能接受孩子不如我们,但你要理解是哪方面“不如”,只有学历比你高、学习成绩比你好、挣钱比你多,才叫做“一代胜过一代”吗?

我的一个基本的观察,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凭自己的努力,从农村考进大学,上了名校,甚至读了博士,最后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和事业,收入也不错,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比较满意的。然后我们就希望孩子复制我们的成功,但人生可以被复制吗?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高中女孩,她曾两次走向学校楼顶,我们把她救下来以后,做了一次家庭咨询。

他们一家人刚坐下来就开始吵架,内容是,什么是幸福?

她的父母是北京某高校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吃得饱、穿得暖,人生就很幸福。

孩子一听这个话就急了:“怪不得你们觉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原来你们觉得吃得饱、穿得暖就应该开心了,我一点都没为此开心过!”

她说:“我的幸福很简单,跟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希望能够跟父母平等尊重地对话。”

她说完后,父母也急了。对她说:“我们怎么对你不平等、不尊重、不民主?我们民主得要命,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让你自己做决定,还要怎样?”

孩子一句话就把父母怼了回去,让父母哑口无言,她说:“你们让我做决定,但是如果我的想法跟你们的不符合,你们一定会说服我接受你们的说法,你们都是假民主,我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所以我每次都是猜你们想要什么答案,再回答你们,但这不是我的决定,也不是我的生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I pexels

亲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最委屈的是什么?

我给他设计了最好的道路,给了他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他都不肯要?为什么他就要去尝试那个错误?

我是这样回答家长的:年轻最大的资本是可以犯错误,你就让她错一次,她无非就是想做这件事,也许你觉得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是她的选择。

你越是安排得多,控制得多,孩子越反感,越觉得这不是我的生命,也不是我的生活,我可以随时不要它。

一个人要有很多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学习成绩以外,人际关系、体育、劳动、朋友,都是人生巨大的财富。假如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分数,我们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为什么孩子会空心?

因为他们觉得人生无价值、无意义。

因为我们没有给到孩子最美好的东西,他们甚至因此自我否定、自我贬低。

预防胜于治疗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我们要用治理雾霾的决心和思想,来治理教育的病态环境。

首先,学习不能讲竞争。这句话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北师大的顾明远先生说的,令我受益匪浅。

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学习成绩。如果学习只为考试,最后一定会厌学。

其次,要先处理家长的焦虑情绪临床研究发现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家长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我总结一下,家长不该做什么: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给孩子。

第二,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关系问题。如果夫妻关系有分歧,夫妻之间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当夹心饼干。

第三,不要只给钱,不给爱。

第四,不要过度保护、宠溺孩子,破坏规则。

第五,不要把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想谈一点解决方法:

第一,人类始终需要一种智慧,知道财富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瑞士朋友,她对我的教育观影响很大。当时她来中国访问,我们都在读博士,我问她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她说是中世纪失传的一种古拉丁语的分支。

我问她,学这么生僻的一个领域,瑞士国家也不大,毕业以后可以干什么呢?毕竟这个专业听起来不是很有用。

她告诉我,整个瑞士和她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导师的工作。但是只要她的导师不退休,她就只能做导师的助教,做一个临时工。

我继续问,那你怎么会愿意去做一个挣不到钱的工作呢?至少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吧?她说因为她喜欢这个专业。

图源 I pexels

然后我也意识到,瑞士很富裕,公民基本都不缺钱,从而多了一些选择的自由,这就是财富的意义。

比如我们这代人,现在积累了一点财富,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他去买什么车子房子,而是让他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物质基础就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以不功利的态度去学习,从自己的兴趣、价值、意义的角度去选择。

人除了生物和心理需求以外,还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是优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质或者金钱能够满足的。

第二,是要回归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监狱做的研究,有些罪犯会被关进单人牢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就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一个礼拜还行,但两个礼拜人就崩溃了,保证书、检讨书就写出来了。

可是历史上有很多革命斗士,能够经受这种精神折磨。为什么他们没有崩溃?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和信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理想、信仰、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支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图源 I pexels

中国人怎么看本心和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作了总结阐述,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我觉得,当没有物质满足你的时候,就先吃饱穿暖;当物质满足之后,就要升级心灵,去让自己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比如我是一个科学家,那么我就用自己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困扰人类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良知,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往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