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有一个奇怪的姓氏从未出现过,而学者们的考证却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个姓氏竟是明朝皇族的后裔。然而,那些曾经荣华富贵的皇室贵胄,最后会沦落到何等地步?他们的后代又将如何自处?

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有一个叫“昃家庄”的地方,该庄和周围聚集了大量昃(zè)姓村民。然而在宋朝《百家姓》中,却没有记载昃姓,清末《续百家姓》中也不存在昃姓,这就难免引人好奇,昃姓到底有何渊源、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明王朝覆灭

1644年3月19日凌晨,大明王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在紫禁城的煤山亭上,颤颤巍巍地系上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年仅34岁的性命。就这样,一个存续277年的王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满清联军的双重夹击下,终于土崩瓦解。

崇祯的死,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明朝的太子,朱慈烺本应继承大统,但他临阵脱逃,最终在逃亡途中被人识破,被清军生擒活捉。

朱慈烺一心只想保全性命,竟然自称是"冒充皇家血脉"的假太子,可是顺治帝根本不买这个账,当天就将他囚禁,不久就处决了。

朱慈烺的悲惨下场,正是明王朝覆灭后,满清对付明朝宗室的开端。为了笼络明朝旧臣,多尔衮曾许诺"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亦不夺其王爵,仍给禄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无疑是一个权宜之计,等到满清在中原一带扎稳了脚跟,便开始了对明朝宗室的大规模屠杀。这场对明宗室的血腥屠戮,可以说是满清统治初期最为残酷的一幕。

当时的满清统治者,一方面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担心明朝宗室会成为反清的力量。于是,他们不仅下令严查明宗室的情况,还亲自下令对这些明朝遗老进行大规模屠杀。

二、满清屠戮明宗室

顺治三年五月,已经投降的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被以"私匿印信,谋为不轨"为由处死。随后,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也遭到杀害。秦王存枢在明亡后投降清军,但隆武二年四月,他也遭到了诬陷,与安宗等17人同日被处决。

满清对明宗室的镇压更加严厉,晓谕兵部严查明宗室情况,就连出嫁的女眷和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比如在攻陷太原后,"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攻下大同后,"杀代王朱传奇,代藩宗室殆尽";拿下兖州后,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等数千宗室尽被屠杀。

这场血腥的屠杀,让明朝的嫡系皇室几乎被杀戮殆尽。有学者统计,自清军入关后,光郡王以上就有50多人被杀,其余宗室更是不可计数。即使不被清军所俘,身处各地的明皇室也是人心惶惶,一旦听到风雨草动,不等清军有所动作,自己率先便吓破了胆,自杀、绝食而死者比比皆是。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很多明宗室只得隐姓埋名,四散奔逃。他们不得不抛弃自己的身份,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这其中就有一支衡王朱祐楎的后人,在两兄弟的带领下,逃到了山东淄博颜神镇西山脚下的王大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衡王后人逃亡

当时,这片深山老林人迹罕至,只有一座不知何人建造的石屋。两兄弟见此处风景秀丽、隐蔽安全,便决定在这里避居下来。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不得不隐姓埋名,见当时日已西斜,两兄弟便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的说法,将朱姓改为"昃"姓。

在《说文解字》中,"昃"的释义为"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西下、快要落山的意思。这支朱姓后人以"昃"为姓,既是受当下环境的启发,也暗含大明王朝盛时已过,不忘祖宗之意。

两兄弟分别改名为昃龙、昃凤,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子凤孙。在《昃氏族谱》和《九龙峪碑文》的记载中,昃龙、昃凤便是昃姓人的祖先。这支衡王后人之所以选择逃到这片深山老林,除了隐藏身份的需要,也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山东淄博地处中原腹地,又毗邻京畿,是清军进攻的必经之地。而王大岭虽然偏僻,但地势险要,有利于隐藏和防守。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人迹罕至,正是明朝宗室避难的理想之地。

四、"昃"字渊源

雍正初年,经过四代人的繁衍生息,昔日人迹罕至的王大岭已人口众多、耕地成片,清政府正式将此地编户入册,纳入管辖,也就是在这时,当地人才给这片土地取名为"昃家庄"。

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了这支明朝衡王后人的标志性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清朝年间,昃姓族人虽出过读书人、商人、农民,却唯独没有出过官员。这也算是他们作为明朝皇室后裔,对清廷的一种无声抗议吧。

他们世世代代遵守着一条"居青山,广谋田,务桑农,不取仕"的祖训,拒绝为清廷所用,宁愿安守农桑,也不愿意进入仕途。这种对清廷的无声抗议,也反映了昃姓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他们虽然出身于明朝皇室,但在清军的屠杀下,不得不隐姓埋名,远离尘嚣。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保持着对明朝的骄傲和对清廷的不满,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祖先的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衡王后人的分布

经过专家考证,衡王的后人除了逃难到昃家庄外,还有一部分逃到了青州境内便于躲藏的王坟村、郇仁马村、王孔村、戴楼村等地。经过380年的繁衍发展,如今衡王宗室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已超过两万,其中尤以青州为多。

除了改为"昃"姓外,这些衡王后人有改姓为"林"的,还有改姓为"霰"(xian)的,只不过在康熙年间,许多人见清廷放松了政策,纷纷改回了"朱"姓。

这种改姓换名的行为,也反映了明朝宗室在清军统治下的无奈处境。他们不得不抛弃自己的身份,寻求新的生存之路,以躲避清军的屠杀。即使改换了姓氏,这些明朝宗室后人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身份和骄傲。

在《昃氏族谱》和《九龙峪碑文》中,他们仍然保留着对自己龙子凤孙身份的认同。这种对明朝皇室的向往和眷恋,也成为了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支柱。

结语

一个小小的"昃"(zè)字,承载了明朝覆灭前后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从昔日的龙子凤孙,到如今的隐姓埋名,昃家人的身世际遇折射出皇室贵胄的无奈和坎坷。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那个将他们赶尽杀绝的新朝廷做出了无声的抗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一些细微之处,却能让我们窥见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