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沙漠,大家最先想到的场景可能就是: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几乎没有生物生存、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但如果说有这样一个沙漠,里面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年降水量高达1600毫米是撒哈拉沙漠的300倍,在雨季能看到水与沙共存的场面,你敢相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这样的沙漠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沙漠就叫千湖沙漠

千湖沙漠的形成

千湖沙漠位于巴西的东北端马拉尼昂州境内,在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内,圣若泽湾往东,濒临大西洋,占地面积155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沙漠。

它为什么能够形成“千湖”这样绮丽的生态景观呢?这还是由它的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首先从纬度上来看,该沙漠非常靠近赤道,所属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即在非雨季时异常干燥,蒸发率非常高,而在雨季又异常湿润,降雨量堪比我国海南。

其次从地势上说,该沙漠濒临的海岸线长达50公里,地形平坦且地势较低,海风在此处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位于它附近的两条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堆积了大量的黄沙并形成了沙丘带,而且千湖沙漠与大西洋相邻,又位于赤道附近,受信风的影响,沙丘的沙子便被吹到内陆上,慢慢地形成了沙漠。

那么有人要问了,我们已经知道沙漠怎么来的了,那“千湖”呢?

其实,“千湖”的形态就是因为超高的年降水量造成的,在雨季,这里的降水量非常大,雨水便积聚在沙地,形成千湖。在当地,它还有个更加生动形象的名字——马拉尼昂床单

降水多,却没有绿洲?

如我们所见,既然此处有如此庞大的降水量,那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植被或者绿洲呢?

其实,这便是我们称其为沙漠的原因,因为它终究还是以沙为主,我们也提到过,这里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俗话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这里的雨季集中分布在6-7月份,其余时间可以说是滴水难寻,而在这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会爆发极大的降水,全年1600毫米的降水几乎都在这段时间里倾泻而下。

这些雨水就会沿着沙漠的沟壑流下,汇聚在谷底,雨水一片一片连接起来,形成一片一片的大小湖泊,大的湖泊甚至能和附近的河流相连,使得河流中的生物顺流至此进行繁衍。

加上沙漠的下层是质地坚硬、渗水性差的花岗岩,雨水就很容易被储存下来,而不至于过快蒸发或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短的这段时间里,由于环境非常湿润,许多微生物、藻类、乃至鱼类都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片沙漠便会呈现出极为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一旦雨季过去,10月之后旱季来临,降水减少,而其位于赤道附近,蒸发率骤增,水面下降速度可达每月1米,这上千个湖泊就会在顷刻间迅速干涸,就好像那一片片湖泊从未存在过一般,这里再次被大片的、荒芜的沙漠占据。

因此,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这里几乎不可能存在大片的绿洲以及植被覆盖地

湖泊中的鱼怎么活下来?

既然这里的降水是季节性的,湖泊只能存在两三个月,那么之前雨季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鱼类等生物该如何存活呢?

这里就要提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出现的拥有顽强生命力的鱼类了,一种会爬行的鱼类,这种鱼是一种鲶鱼,叫做滨岸护胸鲇。

这个学名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笼统来说,它同族兄妹的名字叫“清道夫”,大家是不是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清道夫大家都很熟悉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而这种鱼就和清道夫一样,体表有大型硬鳞组成的骨装甲,坚硬无比,能够保存体内的水分不易流失

但是它最神奇的特征,是能够脱离水短暂地生存。它不仅能够在岸上爬行,它还能在空气中呼吸,类似最原始的肺系统。

因此,在千湖沙漠的生态环境下,雨季时它们可以自在的生活在这种湖泊内,而到了旱季,它们便可以爬上岸,扭动着躯体在沙漠中穿行,一边以陆地昆虫为食,一边寻找其他水源来保证生存。

当然,这里存在的还不止这一种神奇鱼类,还有另一种叫做马拉巴利齿脂鲤或者狼鱼的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的适应力同样异常强,与上面提到的清道夫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湖水的酸碱度和温度怎么变化它几乎都可以适应。而且它也拥有辅助呼吸器官,同样可以在陆地上呼吸和行走。

更重要也是更夸张的一点是,它还能够休眠,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些动物冬眠一样,它能够进行“旱眠”。

每当旱季来临、湖泊消失的时候,狼鱼却可以寻找到稍微潮湿一点的地方,钻入地下进行休眠,此时它的身体机能消耗会非常缓慢,一直“睡到”第二年的雨季来临,再从休眠中苏醒过来。

结语

千湖沙漠的奇观是世界罕见的沙漠奇观,在雨季这些确实有大量的鱼虾生存,但是,随着雨季结束,这里的一切终将还是会回到初始的沙漠形态。

而在此时,我们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自然界比人为更加精妙的设计。现在这张大“床单”仍在以每年20米的速度不断向大西洋扩张,或许那时我们再看这里的景观会更加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