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唐朝的骑兵为啥强?其实一个词就能说明原因:兵强马壮,即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充裕的优质战马。

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它能弥补技术、经济实力的差距,帮助那些生产力与文明水平落后的政权掌握军事优势。

比如,当初的匈奴人用动物骨头做箭头,技术水平何等落后?人口只相当于西汉的一个大郡,何等贫乏?但身为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匈奴人拥有数之不尽、质量上乘的战马,成年男子个个马术娴熟、精于骑射,久经沙场的刘邦也被打得毫无脾气,西汉不得不和亲赠礼数十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打造强大的骑兵,就得拥有足够的战马(这就好比想要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必须拥有大量的舰船用以训练/作战)。西汉举全国之力培育了三十多万匹战马,才由此具备了战胜匈奴的实力;战马,甚至成了反映双方实力消长的重要指标:“汉之中年能事胡者,以马多也。胡之后服汉者,亦以马少也。”

后世历朝历代都重视战马的养殖,在南北朝时期步入首个巅峰。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朝时期对马匹的重视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在云中、朔方、陇右等地设置了马场,巅峰时期拥有300多万匹战马;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在黄河南北一带开辟了千里牧场。

庞大的基数,提供了几乎取之不尽的优良战马。凭借强大的骑兵,北魏不仅在北方所向无敌,还常年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将后起的游牧民族柔然打得痛不欲生。《花木兰》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平民女子都能买马上战场,充分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彪悍。面对这种压力,当时的南朝也在江淮地区养马,数量也有数十万之多。

由于承接南北朝,唐代在这方面也相当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初期,形成了系统的监牧制度,设置了八使、四十八监专门替朝廷养马,马场横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幅员千里、一望无际;后来觉得还不够,又增加了八监,在河套地区开辟马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朝廷官方拥有的马匹多达70.6万。

由于李治后期、武氏当权时政治较为动荡,唐朝的监牧制度受到波及,开元初年,朝廷仅有24万匹马;李隆基任命亲信王毛仲亲自负责监牧,历时十余年再次恢复到44万匹。以此为基础,当时的贵族圈盛行马球、马术,女子也能跨马驰骋。

坐拥如此充裕的马匹,让那时的唐军相当豪横。每次对外征战,首先在官方马厩中挑选最为强壮的登记造册、编入行伍;同时,还鼓励军人自行买马,费用由国家报销。开元年间,边镇的唐军“步军皆有私马”,步兵也骑马行军,抵达战场后下马作战。优质的战马,与军队战斗力直接挂钩:“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

安史之乱后,由于河西地区丢失、河北被藩镇掌控,朝廷手中的战马数量锐减,影响了军队战斗力。而到了宋代,优质养马地几乎全为辽、西夏所有,宋军骑兵根本拿不出手。

第二,人的因素。

有了战马,但如果驾驭战马的人不行,战斗力也够呛。但唐朝在这方面就相当给力——作为民族大融合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民风尚武、骑兵人才层出不穷。

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混战,到了南北朝时期,以鲜卑为代表的游牧民族逐渐融入中原,马背上的基因与先进技术相结合,造就了一个骑兵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自无需多说,它的好几任皇帝本身就是出色的骑兵统帅,如拓跋珪、拓跋焘;北魏末年,契胡出身的尔朱荣曾率7000精骑击破葛荣数十万起义军,把骑兵的突袭与机动优势展示得淋漓极致。

北魏分裂后,西魏(北周)、东魏(北齐)的掌权者都出自原北方六大军镇。宇文泰一手建立的关陇集团,骨干几乎都是武川军人;八柱国之中,无论是汉人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还是鲜卑的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都曾在史书中留下了率领骑兵作战的记载。而东边的高欢家族,则是鲜卑化的汉人,起初的北齐军队甚至采取鲜卑打仗、汉人耕种的分工模式,骑兵实力可想而知。大名鼎鼎的兰陵王高长恭,就是在邙山之战中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大军包围而获人赞誉。

到了隋朝,出现过杨素在草原上与突厥达头可汗互暴骑兵的名场面,打得对方伤亡惨重、嚎啕大哭而去;骑射绝伦的长孙晟(李世民的岳父),凭借一箭双雕神技征服草原,收获了一众突厥贵族为“粉丝”;史万岁深入突厥、凭借精湛的骑射威震敌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