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某一天,余姚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手中握着闪着冷光的锄头和八角榔头,口号声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

他们的目标,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坟墓。

然而,当他们挖开后,看见棺材未落地时惊恐万分,不敢再挖掘,甚至当场磕了几个头便离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世之谜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如同猛烈的风暴,席卷全国,国民党政权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蒋介石,这位曾经的权力巨头,此刻却在溪口的寂静之地,疗养着病体,他的面庞日渐消瘦,眼神中充满了忧郁和无奈。

清明节的脚步悄然而至,这一天,他弯着腰,拄着拐杖,带领着他的子孙,来到母亲的墓前。

他的思绪如同翻涌的海浪,童年的欢笑,母亲的温馨笑容,一幕幕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那么清晰。

一瞬间,悲痛如同狂风骤雨,他的眼泪悄然滑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叮嘱子孙们,“多磕几个头。”

接着,他在墓前虔诚地下拜,口中默默祈祷。祭祀结束后,他缓缓地直起腰,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步伐,嘴里低声吟诵…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让曾经手腕通天的蒋介石如此心痛难忍?

浙江燥县葛竹村的王采玉,原名彩玉,1864年出生,源自明朝洪武年的迁徙家族。祖父王毓庆的三子,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皆是国学背景。

王有则,诗词儿出名,聪明且实干,生计依靠经营土特产。在皖南和浙西,他集结流亡民众,开发战乱荒地,财富丰厚。晚年归乡葛竹村安享晚年,王采玉是他再娶所生。

1882年,王有则仙逝,家境直下,王采玉年仅19岁。大弟贤钜赌癖深重,小弟贤裕精神困扰,家境堪忧。王采玉挺身出击,凭借一针一线,微薄收入撑起家庭生计。

王采玉曾嫁给奉化县曹家田丛某,但不久丈夫病故,她又回到娘家,从此,她茹素念佛,足不出户。

蒋介石之父,蒋肇聪,是家族盐业“玉泰”盐铺的掌舵者,经营食盐,让家庭既自足又富足。蒋肇聪与原配徐氏育有一子一女,子周康,女瑞春,生活安稳且富裕。徐氏去世后,蒋肇聪再娶孙氏,然孙氏亦早逝。

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是“玉泰”盐铺的得力干将,蒋肇聪极度信任,任其负责店铺的管理与账务。孙氏去世后,王贤东为情绪低落的蒋肇聪寻找新伴,因此向单身负重的王采玉提亲。

1886年,多次受王贤东劝说的王采玉,成为了蒋肇聪比她大22岁的新妻子。尽管老夫少妻,他们的婚姻恩爱深厚。

1887年,首子蒋介石诞生,三年后,长女瑞莲降临,又三年,次女瑞菊虽诞生却早逝,再三年,次子瑞青也在三岁时去世。

家境宽裕的王采玉,勤俭持家,时常援助娘家老母和两弟。

深厚情感

幼年的蒋介石顽皮又好奇。三岁时,他冒险探究喉管深度,差点把筷子插入喉管,幸亏母亲及时救出。

五岁冬天,他看着缸上圆滑冰块,不怕冻,脚踮木凳欲捞,结果失足,落水。幸亏路人及时救出,他才瑟瑟发抖地保住小命。

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痛心疾首,但他依旧顽皮。舞枪弄棒,打闹不休,经常打得头破血流,才罢休。

入私塾后,他性情不受束缚,忽视教诲,挨不少教师责备和体罚。

周边乡亲都称他为“瑞元无赖”。

他的弟弟瑞青,比他小8岁,性格却截然不同。

他这样描述弟弟,“他的外貌温和而美丽,性格静谧而淡然。”

“他的行为潇洒自如,不像一个孩子。”

“他善于言辞,善于歌唱,行为奇特,即使是最活泼的孩子也无法比拟,我对他是敬仰有加。”

王氏母亲因为生计的压力和顽皮的长子的烦扰,得到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儿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

然而,不幸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