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身患胃癌的王近山已到弥留之际,曾经的共和国中将,叱咤上甘岭的名将,如今却卧在了病床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近山

最后那几天,王近山口中不断发着呓语,时不时呼喊一声:“敌人上来了,快给我挡住!”“再调些炮兵!来个喀秋莎炮团!”

陪在床边的儿女们都知道这是昏迷中的父亲回到了曾经的战场,因此每次他大喊大叫时,儿子王岩、王少峰等人就会贴近他的耳朵道:“爸爸,您别担心,李德生叔叔顶上去了!”

每次说完这句话,王近山就会平静下来,随后呓语道:“李德生一上去,我就放心了。”

李德生

  那么,这个王近山是谁?他和李德生又是什么关系呢?

王疯子

说起王近山人们可能不熟悉,但说起李云龙,那可就是老少皆知了,而王近山,正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

不过现实中的“李云龙”和电视剧里的不一样,电视剧里的李云龙不修边幅,而王近山则是英武不凡。其次,李云龙是四十多岁才当上团长,而王近山十八岁就当上了副团长,二十岁就当上了正团长、师长,比李云龙早了二十多年。

不过两人在外貌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李云龙和王近山一样,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近山

王近山是湖北黄安人,黄麻起义中的“黄”指的便是黄安。黄麻起义后,鄂豫边根据地建立,受到革命号召的王近山刚满15岁,就加入到了红军队伍里。

一次在和敌人的战斗中,子弹打光的王近山直接扑上去和敌人肉搏。刚开始是用刀砍,刀掉了就用牙咬,最后抱着敌人一起滚落悬崖。由于王近山打起仗来不要命,因此被人送了个外号“王疯子”。

这位“王疯子”和荧幕中的李云龙一样,都是天生的指挥官。18岁那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王近山率领着十师二十八团坚守阵地,竟然凭借一个团的兵力歼灭了国军一个旅,创造了“反围剿”作战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王近山

并且,据王近山所说,他天生会看地图,定战略,那些平面的地图一旦落在他眼里,瞬间就在脑海中转化为立体的了。并且,虽然他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经他指挥的部队,却真真切切的将“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两句兵字要诀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往往能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指挥出自己的风格。

因为这出色的指挥能力,王近山经常受到首长徐向前的表扬,这也是他20岁就能当上师长的原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迅速瓦解蒋介石政权,因此决定向战略要地山西推进作战。日军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沿着崞县、平南一线到达山西忻口,另外还有一支部队侵入石家庄。为了应对日军进攻,中国军队在娘子关附近部署兵力。

图片源于网络

同时,日军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组成西进兵团,由师团长川岸文三郎统一指挥向娘子关逼近,娘子关战役一触即发。

战役打响后,正在娘子关附近指挥的刘伯承接到消息,称有一支近千人的日军辎重部队在测鱼镇扎营,距离七亘村仅仅十公里。而七亘村则是刘伯承之前实地考察过的一处理想伏击地,这支辎重队前进的方向与七亘村重合,这是一次伏击日军的好机会。

要想打好这一仗,除了七亘村的“地利”,还有一位好的干部指挥才行。思来想去,刘伯承想到了就在七亘村附近的778团,他们的副团长王近山是个猛将,可以让他指挥。

于是,王近山在10月26日一早就爬上了山头观察敌军动向,当看到几公里外有一支日军部队正在接近时,他知道伏击的机会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于是,他令手下的三营立即进入伏击地区,其中两个连作为攻击的主力,另外两个连则作为预备队等待命令。为了打好这场战斗,他还为主攻的连队各配了一挺重机枪,作为伏击开始后的火力指挥信号。

上午九点钟,日军已经进入预定伏击地点,但刚开始进来的只是前卫步兵,身后的辎重队距离还远,这时候开枪很可能把鬼子惊跑了,因此王近山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耐心等待着后面的辎重部队进来。

过了九点一刻,日军辎重部队也进到包围圈之后,在王近山的指挥下,两个连队的重机枪同时发出嘶吼声,同时一串串手榴弹下雨一般落入日军辎重队,在枪声、爆炸声过后,日军只留下了一地尸体,辎重全部落到了我军的手中。

图片源于网络

后来,英国的一位军事学家将这一次战役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役之一,而王近山在其中功不可没。

之后的解放战争,在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时,王近山甚至喊出了:“打得剩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全部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父老乡亲!”因此在大杨湖之战中,王近山指挥的六纵即使整建制的牺牲,也不退一步,硬生生用血肉堆叠出了一场胜利。而这,便是王近山“二野朱可夫”称号的由来。

那么,这位现实中的“李云龙”,和李德生又是什么关系呢?

深厚情谊

李德生,1916年生于河南新县,和王近山年龄相仿,两人也是同年加入的红军。不过和王近山不同的是,李德生参加红军时由于身体瘦小,红军根本不愿招收他,因此急的李德生四处请人说情。

李德生(中)

最后,还是一位红军营长发话,指着通信员道:“你和他赛跑,你赢了就带你走!”赛跑赢了之后,红军营长又出了四道题给他,结果李德生全都答对了,他也因此成功加入红军。

之后李德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了几年,分别担任战士、通信员等职务。1934年时,19岁的李德生被调到红四军第十师任交通队班长,而当时第十师的师长正是20岁的王近山,两人因此相识。

由于两人年纪相仿又有着相似的出身和革命经历,因此很快成了朋友,之后两人也一起参加了长征。

然而1935年6月“懋功会师”之后,当时党的领导人张国焘反对长征队伍北上,自己率部南下另立“中央”。而一向正直敢言的李德生不过是说了几句反对的话,就被张国焘撤销了班长的职务,并开除党籍。

李德生

这件事发生之后,李德生心理上受到了极大地打击。但仔细思虑之后,李德生认为张国焘的错误做法不能代表党,因此即使没了党籍,他也要坚持革命到底。在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的情况下,李德生跟着党三次爬雪山、过草地,一直跟到了陕北,然后在陕北又重新入党。

而他在没有职务和党籍的情况下能撑过整段长征路,得多亏了一个人,那就是王近山。

被开除党籍的李德生已经是“身份敏感”人士,和他接触无异于表明同样反对张国焘的主张,由于担心受牵连,很多人都不敢和李德生接触,只有王近山除外。

因此长征路上,王近山不断接济他,经常暗中援助他渡过难关,这才让李德生成功到达陕北。而经历过长征之后,更是让两人的交情日益弥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焘

好在,后来张国焘叛逃国民党后,党中央重新审查了对李德生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党龄从他最初入党开始算起。

抗战时期,李德生在769团担任连长、营长等职务,而王近山正好也调到了769团当团长,两人再次聚在一起并肩战斗,直到抗战即将结束,两人才分离。但随即到了解放战争,两人又重聚到了一起,自此到抗美援朝结束,两人都在一起并肩战斗。

后来,两人一起指挥的最著名战役,莫过于上甘岭了。1952年,美国四星上将范弗利特发动“金化攻势”,利用强大的重火力对上甘岭高地进行狂轰滥炸,在不足四平方公里范围的阵地上,每日投下的炸弹达上千吨,炮弹几万发,几乎每日都能将上甘岭“犁”上一遍。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