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赵武灵王赵雍在后世的评价极高。梁启超认为他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帝王;历史学家翦伯赞作诗称赞:“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但从谥号可以发现,赵国后人对于这位英雄君王的评价是两面的。

根据谥法,“武”整体而言属于美谥: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历史上谥号带“武”字的帝王,大多尚武精神爆棚,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等方面的业绩令人瞩目,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等等;

但“灵”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恶谥: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 、死见鬼能曰灵......其中的“乱而不损”,指的是差点把国家折腾的不可收拾,历史上被冠以“灵”的帝王大多比较荒唐,如晋灵公姬夷皋、楚灵王熊围、汉灵帝刘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德充沛、把赵国打造成顶级军事强国,却又差点把国家带进坑里,这么评价赵武灵王比较贴切。

如今说到赵国,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强”,在战国时期,它可是唯一能够跟虎狼强秦军事抗衡上百年、且互有胜负的诸侯国。但在最初,它却是另一幅模样。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分到了原晋国北部的土地,这里地处北域,环境恶劣,不像中原的魏、韩那样拥有大片可耕种土地;北边有高机动力的异族骑兵骚扰,南有其他诸侯其辱,甚至还曾被魏国占领过都城邯郸。直到公元前325年赵雍(赵武灵王)即位,形势才有所改观。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筹备,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这是一个主要集中于军事领域的改革:军服方面,由中原华夏族传统的宽袖大袍换为游牧民族的紧身胡服;作战方式,变传统步兵、车兵为骑兵,建立起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这种改革把游牧骑兵的高度机动与中原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打造起一支领先于其他诸侯的新型军队。

胡服骑射,让赵国转型为军事强国,先后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攻灭强大的中山国,往北设立雁门、云中两郡,组织人力修建了两道长城;此外还西进河套、对秦国造成巨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促进了境内南北两种文化、生活方式的交融,赵国的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台阶。

从以上辉煌功绩来看,赵雍当得上“武”这个谥号。但在这期间他却埋下了“荒唐”的种子。

赵武灵王的长子名为赵章,曾长期随其征战。公元前305年,赵国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即赵武灵王亲率三军,其中的中军由赵章带领。

但轮到立储时,赵武灵王却没有遵循传统宗法制,立幼不立长,而且还是提前传位。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于年仅九岁的次子赵何,自己自号“主父”。他的计划是,儿子提前熟悉治国理政,自己集中精力带兵打仗。正是采用这种军、政分工制,随后的赵国对外节节胜利,赵武灵王率军在西、北各个战线凯歌高奏。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加强集权成为趋势的时代,军、政分离也许能满足一时之需,长远来看却埋下了对立、动荡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95年,赵国彻底灭中山,完成了数十年以来的夙愿。在取得这一阶段性成果后,赵武灵王不可能还将精力完全投在对北方的开拓上,与中原诸侯争雄才更具吸引力。但这种层级的博弈,远非单纯的军事能够应对,政治博弈更加吃重,对于赵“主父”而言,亟需拿回自己当年亲手交出的政权。

这并不容易。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何虽年幼,但身边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权力圈子,其中还包括赵雍的叔父、影响力极大的宗室赵成。

赵武灵王的策略是二王并立。虽然史书称他是出于对长子赵章的怜悯才计划将其封在代地为王,但天国二日、国无二主,这岂不是造成国家的分裂?合理的解释是,赵武灵王试图复制在军队中“统领三军”的模式,由自己统领二王,水到渠成地成为最高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