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分别建立魏国、赵国和韩国。

魏斯就是魏文侯,赵籍就是赵烈侯,韩虔就是韩景侯,至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开篇,并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光,字君实,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司马光看来,周天子不应该自己去破坏礼制,分封韩赵魏三国。

司马光认为,韩赵魏三家如果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诸侯,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

但是他们向周天子请封,周天子却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的命令而成为诸侯的,明正而言顺,谁又有借口对他们加以讨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家分晋

但是,司马光的看法站得住脚吗?

在@对话历史看来,如果周天子像司马光讲的那样去做,那就危险了!

原因分析主要有四个,具体为:

一、天下形势不同,不能生搬硬套。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借助周天子的名义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周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四夷,从而称霸诸侯。

而晋文公则是勤王周室,平定周王子带之乱,晋文公拥护周天子,借助周天子的名义,专治不服,从而成就霸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桓公

那么,周天子是否可以继续借助诸侯来征伐晋国大夫韩赵魏吗?当然是不能了!

其实到了春秋末期,已经不再像春秋五霸那样,尊王攘夷,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的霸业(周天子和诸侯霸主基本上是互相利用),此时各诸侯国是相互兼并,纷争不断,已经没有诸侯国在乎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威了。

二、韩赵魏三家经过多年经营,已根深蒂固。

对于晋国来说,其在春秋早期发生了小宗取代大宗的重大事件,史称“曲沃代晋”,已经不符合礼制。而晋国在晋文公之后,士大夫的地位得到提升,国君权力逐渐衰落,晋国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郤、栾等几家大夫把持,后经过激烈竞争,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国大夫地盘分布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智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并且也顺便把晋国土地瓜分殆尽。到了公元前403年,经过数十年的经营,三家已根深蒂固,成为诸侯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说是既成事实,所以周天子不得不对其进行册封,也算是顺水推舟,可能还能获得点好处,起码这三家会对周天子客客气气。

三、诸侯国分别存在不同因素,无法阻止三家分晋。

司马光讲的依靠其他诸侯干预晋国局势,阻碍三家分晋,简直痴心妄想。我们来看看楚、齐、秦这三个大国当时的情况:

楚国:当时楚国为楚声王在位期间,楚国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根本无暇外顾,楚声王也在三家分晋的第二年被人暗杀。

齐国:此时已经大权旁落,田氏大有取代姜氏齐国之势,所以齐国根本不会响应周天子号召去征讨韩赵魏三家,不然自己取代姜氏齐国就更加名不正言不顺了。田氏与韩赵魏有共同的诉求,所以只会支持三家分晋,为自己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国:秦国此时出现中衰,连新兴的魏国(此时未正式建国)都干不过,如秦简公七年,魏伐秦,尽占河西地,修筑两座城池,秦退守洛水,并修筑了长城加强防御。秦国处于守势,所以暂时也指望不上。

至于其他诸侯国,如燕国、郑国、宋国、鲁国等,则就更加指望不上了,实力不允许啊!

更何况,晋国一分为三,也是周边几个大国希望看到的,就像苏联解体是美国和欧洲国家最希望看到的一样!

所以司马光所说的依靠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对晋国进行军事干预,无异于天方夜谭!

四、尴尬的地理位置让周天子不得不答应韩赵魏分封诸侯的请求。

周天子的都城为洛邑,处于洛阳盆地,基本上被这三家包围,如果惹到他们,到时候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韩赵魏瓜分晋国之前,晋国势力已经发展到洛邑之南,而三家瓜分之后,洛邑之南的土地划归韩国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国位置

这样除了东边一小段与郑国交界,其他方向基本上与韩赵魏接壤。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仰人鼻息,所以周天子绝对不敢拒绝韩赵魏三家,否则后果会很悲催。

点评

当然,司马光的看法和评论,无非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在君君臣臣的时代,破坏礼制,以下犯上的事情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是很严重的政治事件。

我们知道,司马光是个死板的人,其深受封建思想的熏陶,所以只能站在维护君权至上的角度看待问题。司马光看不出周天子的无奈,或者看出了,也不得不做严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