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泰国一部电影《天才枪手》火爆全网,电影讲述的是考生利用高科技,策划了一场横跨两大洲的考试作弊事件。

这部电影的原型来自2014年亚洲SAT考试试题泄露案,该案因涉及面广而备受关注。

其实,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也有一些考生为了考取功名,不惜铤而走险作弊。而他们的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让人脑洞大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古代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和网络,他们是怎么进行作弊的?被发现了会有什么后果?朝廷有哪些防范措施?

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古代作弊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飞鸽传小抄”、“食物里藏资料”等等,令人大开眼界、啼笑皆非。

一、挟带

挟带,即将有关考试内容的资料偷偷带入考场,这是科举考试最常见的作弊手段。

作弊考生一般将相关资料藏在衣帽或者鞋袜里,有的考生防止被发现,甚至把作弊资料缝在衣物的夹层中。

即使后来出了更严格的规定,要求考生的衣服帽子鞋子必须用单层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胆子大些的考生索性在衣服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至今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一件宋代人写满小抄的圆领布上衣,上衣里外密密麻麻抄着文字,字迹很小,仅肩部一处就有27行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贿赂考官

考生凭出身、财富和关系去贿赂考官,求得录取。

由于权势的威胁和金钱的诱惑,一些主考官无法拒绝,将试题提前泄露给考生,或者在考场上对考生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装聋作哑。

比如唐朝试官达奚珣迫于杨国忠的压力,让他的儿子通过了明经科考试。

又比如,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被牵涉的会试泄题案。

弘治十三年,这一年会试的两位考官出题很难,许多考生答不上来。只有两份试卷答得很好,其中一位考官感叹道:这两张卷子一定是唐伯虎、徐经所答。

在场的人便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就传成了:考官给唐、徐二人泄题。

唐伯虎

朝廷为平息舆论,开启调查,但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最终以二人曾向考官送过礼结案,两人均被剥夺考试资格。

此案虽无确切结果,但侧面说明了当时贿赂考官的现象不无存在。

三、找枪手

找“枪手”也是科举考试常见的作弊手段,有的直接让“枪手”代替本人入场考试,有的将“枪手”的答卷与自己的交换,有的让“枪手”在考场外或是邻座做题,然后找机会传递答案。

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是个著名的“枪手”。

温庭筠由于个人出身和自身性格问题,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中榜,对现实失望的他踏上了“枪手之路”,以此来嘲弄当时科场的黑暗。

他用自己的才能帮助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邻座考生渡过难关,找他当枪手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当时的宰相都在找他代写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庭筠能多次当“枪手”,可见当时科举考场的黑暗与制度的不完善,作弊之风盛行。

四、传义、继烛之弊

传义,即传递信息。考生在考场内传纸条或是口头传递。后来由于设了分割的席位,传义手段更加“机智”。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理宗嘉定年间,就有官员上书指出考生这些手段。

有人“以线从地引入”,用一条细线绑住纸条,从地上悄悄传递,避开监考官的视线;

有人“饮食公然传入”,把纸条藏在饭菜中,从考场外传入;

有人“弹圆随水注入”,把纸条塞在弹丸中,藏在水壶里带入……

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无语凝噎。

继烛,又称“见烛”,是燃烛,在夜间考试的意思。

由于考试时间长且环境昏暗,部分考生更容易实施作弊。

带小抄、传纸条、换卷子实施起来更为方便,且由于有更长的时间,还可以让人多写几份答案以便传阅、换卷,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五、冒籍

古人没有照片,加之那时还没有较系统、完整的个人履历档案,因此有些考生便钻报名环节的空子。

唐朝诗人李商隐就有过“冒籍”行为,他通过更换籍贯,到科举竞争相对较弱的地方去考试,以增加自己的胜算。

由于与令狐楚的关系较好,当时没有一个官员敢指出。

不过,这种做法还得基于考生有真才实学。有些没才的考生只能连报好几个名,再请“枪手”到各地代考,期望能有一个可以中第。

反作弊措施逐渐完善

仅有处罚措施也是不能很好的防范考生作弊,防患于未然是自古以来的硬道理,所以,古代也出台过很多反作弊措施。

一、严格的搜检制度

《钦定礼部则例》规定:

“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士子从中鱼贯而入,以两人搜检一人,务令各士子开襟解体。如有怀挟,即将本人照例枷革。”

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解衣服、脱袜子,就连内衣内裤,穿在贴身的那一层衣裤,入场时都要解开。带进去的糕点、水壶、砚台笔墨也要仔细查看。

二、考场布置、考生着装和用具要求

作为大考场的贡院,围墙外种满荆棘,故亦称贡院为“棘闱”。 贡院里再分小隔间,每间房约1.1平方米,每名考生一间。

隔间里有两块木板支在墙壁上,一高一矮,高的用作书桌,矮的作为座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这两块充当桌、椅的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临时卧榻,期间不允许考生出来,吃喝拉撒也在里面解决。

对于着装,为防止带小抄,无论是帽子、长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和毡衣要去掉衬里,裤子无论绸、布、皮、毡都只能是单层,袜子用单层的,鞋用薄底,厚底的靴子是不允许的;坐垫用单层毡片。

其次,对考生考试所用的工具也作出了规定:

考生用来装考试工具的袋子不能有里子,装用品的篮子要编成玲珑格眼,砚台、毛笔必须是空心的。

三、设置考生准考证

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浮票”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则不准进入。

为防止有人替考,由于当时没有照片,准考证上详细地记载了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

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比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入考场。

四、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也称弥封,就是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

这项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据《新唐书》记载:

“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誊录法,即派人将考生试卷抄录,以防止考官靠字迹认人。

这两项制度十分有效地防范了考官徇私舞弊的活动。

五、锁院制度

考选期间,考官和外界隔离,和家里人也不能见面,锁院的时间,有时长达五十天。

此法既可以防止考官出去泄题,又可以让考生没有机会贿赂考官。

作弊后果非同小可

在现代很多考试中,作弊就是犯罪。在古代也是如此,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如以下惩处方式:

一、将涉嫌作弊的考生、考官戴上枷锁示众。

二、革除考生已取的名次,剥夺科考资格。

比如浙江余姚人钱德充,嘉靖二十二年顺天乡试,其为了作弊而改名为钱仲实,冒充顺天府大兴籍;

另有浙江慈溪张汝濂改名张和,冒充顺天府良乡籍。

后来,两人都中了举,但被揭发后都取消了录取资格。

三、程度严重者,轻则直接丢官、被贬、发配充军,重则失去生命。

比如俞鸿图泄题案,1712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学政,负责举人考试。

科考时,他让仆人在考场外巡逻,防止有人传递试卷。

想不到俞鸿图的小妾林氏早已受贿,遂与仆人串通帮助考生作弊。

林氏把与考试有关的资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里面,仆人趁俞鸿图脱下外衣后,偷偷将考试资料拿出来,再将资料递给考生。

他们的勾当最终导致俞鸿图被抓,被蒙在鼓里的俞鸿图极力否认自己有受贿行为,但他的妻妾仆人均承认了收受贿赂一万两白银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俞鸿图不得不认罪,最后俞鸿图被腰斩。

历朝历代对舞弊行为严重者的惩处虽有所差异,但都很严厉,尤其是清朝,处斩的方式用的最为多。

图为清朝科举考试舞弊要案处罚形式柱状图

结语

考生作弊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对考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将考试看做一种争取社会资源的利益手段,因此很多考生忽略考试应具有的道德意识,不择手段地实施作弊;

二是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让很多考生钻了空子,也让腐败之风盛行。

考试应该是公正公平的,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可总有的考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本事,利用各种手段,想一时之间就获得跟别人寒窗苦读十几年一样的效果,结果是害人害己。

不仅自己受到了惩罚,别人也因为你的作弊行为使成绩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