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5年,对铁路建设有着丰富经验的詹天佑,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用五百万两白银,修建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铁路作为华夏历史上的首次“独资”铁路,在当时可以说是万众瞩目。

对内,有着清政府以及无数国人的期盼;对外,则是有着英俄两国时不时的嘲讽。

英俄两国认为,这条铁路就算是他们自己来建设,预算少说也得上千万两白银,而且还不能保证一定能如期完工,毕竟要修建的路段几乎都是崇山峻岭,施工过程困难重重。

因此,对于清政府的“独资”,他们并不看好。

然而,当詹天佑最后仅用4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并完成了这条铁路的修建时,国内外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扬眉吐气的热潮。

至此,詹天佑也一举成名,后世称其为“中国铁路之父”。

4年就完成了建设,詹天佑是如何做到的?

如今115年过去,詹天佑修建的铁路可还在?

岁月荏苒之下,这条铁路又开创出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京张铁路修建的“前奏”

其实,严格来说,1909年完工的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京张铁路),是扬眉吐气之作,也是清政府在未来发展的一次“被迫”之举。

在清政府找上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之前,就曾有多位经常在北京到张家口往返行商的商人,向清政府提议修建京张铁路,以此加快商贸的发展。

只不过当时清政府怀疑商人的提议中有着外国人的参与,于是最后都一一驳回了。

但是,随着张家口商贸的不断发展以及“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慈禧太后不得不开始“被迫”作出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家口的发展,早在1551年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初具雏形。

那时候,张家口就已经开设了“马市”,不少的蒙古人与汉人在马市中交换物品,到二十年后,张家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互市之所”。

清政府时期,通往漠北的商道被打通,张家口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摊位一片繁荣景象。

而到了19世纪的时候,随着一些外国商人的出现,张家口的商贸可以说是彻底地推向了高潮。

从1860年开始,不少的俄国商人就已经发现了张家口这块宝藏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换到许许多多的华夏商品,以及将许多“洋货”销往清政府。

19世纪80年代,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涌入。无数的国内外商品汇集在张家口进行互换、交易,使得张家口变为连接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当时,张家口一年的进出口额甚至已经高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

一亿五千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就拿清政府一两白银算作150元人民币来看,一亿五千万,就相当于是225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令人心惊,其间的利益也快速地被不少的外国人所发现。于是19世纪末,俄国就向清政府提议了修铁路的事情,希望清政府可以修建铁路,以此来加快货物的运输。

清政府听到后,想也没想就拒绝了。毕竟在当时随着不少“洋文化”与“洋人”的涌入,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因此哪怕是后来俄国与英国表示可以贷款给清政府建铁路,清政府也并没有同意。

毕竟,天底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一旦接受贷款,恐怕后续的麻烦将会接连不断。

可是,在张家口的发展中,也确确实实是给清政府增加了不少收入的,再加上20世纪初发生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慈禧太后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开始转变。

一味地排斥洋人只会让国家的运转更加困难,向其他国家学习,积极变革,才有可能保住清政府的利益。

于是,京张铁路的修建也自此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