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观点认为,吃降压药就是为了降血压的,当然远期目标也是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开具降压处方,主要针对的是患者的血压值和既往的心血管疾病史。

比如说,在我国吃降压药的患者肯定是血压高于正常水平140/90mmHg的,如果血压低于这个水平,哪怕这位患者有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心血管高危因素,医生也不会让他吃降压药。甚至有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处于一级高血压(小于159/ 99mmHg)水平,医生都不会开降压药。

同样地,在英国,当收缩压低于140mmHg时,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降压治疗被认为是与心血管疾病不相关的、无效的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压高了都不想吃药,血压是正常的,为什么还要吃降压药呢?大部分人肯定会这么想。

甚至有些国家都放弃了高血压的治疗,不把高血压当做一种疾病。比如在新西兰,医生会先评估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然后再去看血压值,如果是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伴有高血压,才有资格接受降压治疗,如果是心血管低风险人群,即便有高血压,也不会开具降压处方。

总之,别说是患者了,很多国家的权威专家都没太重视高血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高血压发生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症状。

可是,没症状就不用管了吗?

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最新研究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

研究涵盖了344716名参与者,分为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和没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两组。最终通过分析发现,在既往有或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以及基线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人群中,血压降低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无论心血管风险高或低,无论血压正常与否,收缩压下降5mmHg,均可使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约10%。其中,中风、心衰、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约13%、13%、8%和5%。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大部分国家的高血压指南,都把血压高低作为启动降压治疗的标准,只有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后,才会考虑启动降压治疗。至于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大多数指南规定的是140/90mmHg,不过美国指南对此做出了调整,降低至130/80mmHg。而且指南还定义了一个降低血压的下限,认为低于该水平后,降压治疗会产生无效的或不确定的,甚至是有害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研究呼吁各国修订相关指南。认为无论患者的血压是否正常,无论目前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固定和适度的降压对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都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血压正常的人群,若评估为绝对的心血管高风险人群,都应考虑降压治疗。

简单来说,医生决定开降压药,不应该仅仅基于患者之前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或当前的血压,当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时,还需把降压药作为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有效工具。

这样的话,还能弱化高血压分类的硬性要求,不再需要根据混淆的标准来做决定,也减少了精确测量血压的负担。另外也能提高普通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重视,尽早干预,尽早获益。

虽说研究认为,血压正常的高风险人群,也应该及时启动降压治疗,但并非降得越低越好。研究人员同时建议指定一个最低血压阈值开始或加强治疗,以防低血压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过,该项研究并没有证实血压降低的最低水平。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这项研究结果对我国有没有价值?

其实,早先美国指南修订把高血压诊断标准修订为130/80mmHg的时候,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讨论归讨论,我国的标准仍旧是140/90mmHg,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不过,与这一次的研究一样,虽然我国不可能因为这项研究就去更改高血压指南,但是起码这些研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或者说会给我们一些警示作用。

因为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率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很多患者对高血压不重视,总觉得没有症状,就不用管,不用吃药。可该研究的结论是,即便血压正常,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都需要吃降压药。何况你的血压还要高于正常水平呢?那你还犹豫什么呢?如果不想招致脑卒中、心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那就听医生的话,赶紧好好吃降压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