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真正的经验不是来自视觉上,而是出自触觉上的体验

孩子经常喜欢咬指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玩橡皮擦、啃咬铅笔头、手上一个小黑点就能整堂课游离…

其实,这些都可能是触觉太敏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

13岁女孩糯米,聪明乖巧、喜欢画画做手工

内敛害羞的性格,让她看起来总是不太爱说话

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后,整个显得闷闷不乐,脸上的笑容也比较少

很多次和糯米相遇的场景,也总是看到她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用同学的话来说:“糯米就是不合群的奇葩性格”

原来,学校每次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时,糯米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咬指甲”

孩子喜欢咬指甲、抠橡皮、东张西望,看起来是属于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可糯米的咬指甲坏习惯,却是严重地影响个人身心健康

从开始喜欢咬指甲,到课堂上咬指甲,午休咬指甲,再到后来的吃饭、做手工,甚至与人讲话也要咬指甲

慢慢地,糯米的这种行为就会受到同学和朋友们的嘲笑和排斥,也能时常看到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入:

孩子都已经13岁了还在咬指甲,这种情况很明显是超出习惯的心理状态

糯米的父母尝试过改变,可效果一直不理想,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咬指甲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

看到和同龄人站在一起的格格不入,糯米的妈妈是急在心里、愁在脸上

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带着糯米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和糯米谈话的时候,就发现孩子一紧张就会下意识去“啃指甲”

初次介入通过认知教育去引导,希望糯米能够意识到咬指甲是不卫生、不健康的坏习惯

可一连几天下来,糯米咬指甲的习惯依然存在,说起咬指甲行为会赶紧把手拿出来,一旦没有被注意又开始继续咬指甲,有时候低着头咬、有时候躲在被窝里咬…

而经过初次介入的了解后,心理医生认为:说教无用

同时,通过心理学的观点,也总结了一个新发现:敏感行为=触觉敏感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每个人的情绪和行为都是会产生相互影响的

糯米的咬指甲行为,之所以穿越认知能力并产生依赖感,在她的身上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引起心灵和情绪上的波动,最终出现咬指甲的触觉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析:

每一个小baby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听觉都比较薄弱

认知成长和适应环境,也几乎都是通过触觉来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月龄比较小的孩子,遇到新鲜有趣的东西都会往嘴里放

再后来,随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逐渐发育,如果孩子的触觉钝化,那么全身都会保持高度敏感,并且从心理上也会产生保护性的敏感度

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可能觉得哪里都不舒服,平时喜欢抓抓这里、挠挠那里,也可能因为大脑接受过多信息而烦躁不安

这些属于触觉上的敏感,其实就是孩子用来减压的一种反射性行为,比较暴躁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抠橡皮、揪头发、用剪刀剪衣服…

如此一分析,糯米13岁还在“咬指甲”的行为也比较清晰了

这是属于一种触觉敏感,同时也是成长里的触觉钝化

从可能影响孩子触觉钝化的因素来说,除了刨宫产可能影响触觉钝化之外,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往往是产生各种问题的主要因素

那么,可能产生触觉钝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心理原因: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