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古城沿着练江一路向东,因落差造就的水声轰鸣便袭入人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寻源头,我们来到了横截练江,也被称为徽州古代最知名水利工程的渔梁坝。

想一睹渔梁坝的壮势,渔梁村可谓是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坝一头连着山崖,另一头便是渔梁村了。渔梁村沿江狭长分布,虽紧邻徽州古城,但仍保持着传统徽州村落的原汁原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街是村中的主路。路面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有序筑成,既能防滑又有足底按摩之效,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健康路”。

在渔梁村,所见最多的不是白墙黑瓦的典型徽式建筑,而是木板房屋,典雅而又古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木板房屋中,巴慰祖故居最显诗意。

巴慰祖是乾隆时期赫赫有名的篆刻大师,其印章作品典雅精致,构思巧妙。除了篆刻,巴慰祖可谓是书画诗词样样精通,被后人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江边,便可发现筑有一亭,名李白问津亭。相传为诗仙李白为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便向撑船的老翁打听其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竿竹,便是许翁家。”李白寻访心切,一时没有悟出其中的含义,待下船后才恍然大悟,“门前一竿竹”不就是渡船吗?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据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前行,沿着村子岸边的石梯向下走,渔梁坝也映入我们的眼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梁坝是几百年来练江上商家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被称为“江南都江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在徽商最兴盛的时期,码头上所停船只高达三百余艘,挑夫商人络绎不绝。不管是徽商把货物外运,还是外面的东西运进徽州,都在渔梁坝中转上下,这一盛景持续数百年之久。

虽然现在的渔梁坝已没有当时的繁华,但如今的宁静亦是一种独特氛围。

作为一个免费景点,来到渔梁村渔梁坝的游人少之又少。询问村内居民,得知除了节假日或许有旅游团前来,给村里添上几分生气,其余时间都归于平静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渔获应该是渔梁村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渔梁坝旁的岸石上倚坐,村里拿着渔网或是鱼竿前来捕鱼的人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捕鱼人挽起裤腿,踏入江中,不用打窝,直接用力挥出渔网,静候鱼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人说,等雨季的时候,景色才壮观。涛声轰鸣,雪浪排空,颇有千军万马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渔梁坝,更多的是在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作用。当然,当地部门也在根据现有的古坝、老街、博物馆集中打造一个民俗休闲旅游景区。

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渔梁坝终能重现昔日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