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年前的第二次淞沪抗战,因为蒋介石的战略误判,直接注定了全盘皆输的结局,因为装备差距大、混乱的指挥系统、失败的防御战略,白白葬送了25万将士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生死地》

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真实的还原了1937年的那场极其惨烈的抗战,始于8月13日,历经三个月的鏖战,70万人的国军败给了30万人的日军...

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最高统帅的战略误判,叠加国军和日军的装备差距太大,再叠加混乱的指挥系统,还要叠加失败的防御战略,最后再叠加最高统帅犹豫不决的撤退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第一次淞沪抗战)

首先是外交上的软弱

1932年,日军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19路军奋起反抗,那是第一次淞沪抗战,在国际社会出面调停后,双方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但这份协定里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淞沪停战协定)

因为协定的正文之外,还有三条对中国极为不利的条款:一是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二是第19路军换防调离上海;三是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若干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

这三条就表明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军队,可以长期留驻吴淞、闸北、江湾、引翔港等地,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这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有什么区别?!

按照协定的内容,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布防,就使上海的门户大开,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看似对内强硬的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外交竟然如此的软弱不堪!这个协议的签订为后来的“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埋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炮轰宛平城;1937年8月9日下午5点,日军派士兵驾车强行冲击虹桥机场,人为制造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以此为理由,爆发了淞沪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蒋介石)

重大战略误判!

除了软弱的外交,最高统帅的战略误判,直接注定了淞沪会战全盘皆输的结局。

蒋介石还在幻想国际社会能伸出援手,因此,在战略上,他并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他只是想在上海和日军正面交火,这个仗就是打给英国和美国看的,以达到国际舆论宣传的目的让英国和美国尽早的出来干预,英美来斡旋,可以解决中日的战事,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想着能战胜日军

虽然他提前调集了两个师的兵力,换防了虹口机场,但还是在犹豫中迟迟没有先发攻击,就这样,在等待中得到了日军炮击闸北的消息,仓促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第9集团军向日军的海军司令部发起了攻击)

8月14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向日军的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了攻击,试图把日军赶下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旧址)

因为事先没有进行细致的情报收集,导致了国军战术上的重大失误

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是钢筋混凝土筑成,围墙的厚度达到0.8米十分坚固,易守难攻。而当时的国军普遍缺乏重型武器装备,虽然临时抽调了炮兵团,配备了24门150毫米的野战榴弹炮,但那个时候的炮兵团,不懂得和步兵做配合,虽然勉强轰击了这栋大楼的外墙,但因为炮弹不足,最终没办法摧毁这栋大楼。假设国军提前收集了详细情报,就不会贸然攻击这栋大楼了吗?我看也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张治中)

如果说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算理由的话,那混乱的指挥系统就没有理由了!

第9集团军是蒋介石的直属部队,冯玉祥虽然是司令,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是副司令顾祝同,而顾祝同每天早晚都和蒋介石通电话,由蒋介石在电话中遥控指挥,所以,顾祝同也不过是个“传令兵”而已,再后来,蒋介石直接兼任了第三战区司令,但他没有现场的具体情报,却盲目的直接遥控指挥一线作战;再加上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各级将领越级指挥,这混乱的指挥系统直接导致军令不畅,再叠加各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络不畅,让国军前线的将士们白白牺牲!

重大的战术失误还体现在一线的指挥上,明明看到了日军在楼顶架设了大量的火炮和机关枪,用交叉火力封锁了道路,还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导致伤亡巨大,或许,这真的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假如说蒋介石了解了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的具体情况,他还会让将士们做无畏的牺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日军从小川沙、狮子林登陆)

失败的防御战略!

8月23日凌晨,日军第11师团的1万多人,从小川沙、狮子林登陆,第3师团在吴淞口同时登陆,这两支日军的主力师团,从上海的北边强势增援虹口基地...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火速派陈诚赶赴前线,中日淞沪决战就此开始,双方在“罗店”进行着拉锯式的争夺,双方的死伤达到2万多人...

如果从军事战略上讲,小川沙、狮子林还有吴淞口,这个区域异常开阔,是最难防守的区域,非常方便登陆艇的抢滩登陆攻击。这么大片的开阔地带,如果挖成战壕,就会渗出海水,这就是蒋介石不到现场调研的结果。假设他提前安排,布置大量的障碍物和铁丝网,还会让日军轻而易举地抢滩登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廖磊)

同样,调动桂军加入淞沪战场,也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10月8日,蒋介石调动桂军加入了淞沪战场,白崇禧的干将廖磊,率领第48军和第7军第171师,10月15日赶到了上海,担当主攻的,是整编后的桂系部队,廖磊的第21集团军,但他们碰上的也是日军的主力,第3师团,在日军的火力覆盖下,冲锋在前面的桂军战士纷纷倒地,后面的毫不畏惧,他们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桂军就像一波又一波的人浪,冲向了敌军的阵地,但众多的将士都是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桂军)

就这样,桂军6个师的战士,他们一路上,坐火车、坐汽车,又步行,走了一百多天,到达上海的第一天,这6个师就全军覆没,把生命献给了这个国家...

其实,如果蒋介石还有点全局战略眼光的话,他就不应该让这6个师的兵力白白送死。还是因为情报不够准确,或许他真不知道敌军是日军的第3师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还配有强大的火力?

如果,能把这6个师的兵力布置到南京设防,或者作为将来撤退时的掩护部队,不更好吗?明知道打不赢,却让这么骁勇善战的桂军赴汤蹈火,真是太可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四行仓库保卫战旧址)

而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是蒋介石故意打给国际社会看的,目的就是要让四行仓库对面,英租界内的英国和美国记者们写报道造舆论,只为了说明他是抗战的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报纸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报道)

失败的防御战略还体现在金山卫,虽然说,是因为兵力不足,临时抽调了防守部队,但是,无论是一线的指挥官,还是蒋介石和陈诚,难道国军就没有将领意识到金山卫防御的重要性吗?

11月5日凌晨5点半,大量的日军军舰突然出现在金山卫附近海域,日军第10军的10万多人,在金山卫强行登陆...

此时,防守杭州湾北岸的中国守军,只剩下62师的两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在日军连续4个小时的轰炸后,中国守军被击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

在淞沪会战的最后时刻,国军主力面临着被日军全面包围的危急关头,最高统帅再次出现了重大失误,蒋介石的撤退命令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达,让几十万国军失去了最佳的撤退时机,关键时刻犹豫不决,这是兵家大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吴克仁军长)

紧要关头,张发奎果断的下达了死命令,让郭汝瑰的第40军、吴克仁的第67军,死守松江县城三天,为已经陷入险境的几十万国军的撤退,赢得些时间,在三天的浴血奋战中,军长吴克仁以身殉国,他是淞沪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将军长

而最后的大撤退,再次见证了国军混乱的指挥系统

仓促下达的撤退命令,没有给出详细的撤退先后顺序,几十万的将士瞬间混乱不堪,他们拥挤在撤退的公路上,被日军的战机肆意地扫射着,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图:上海情报地图)

淞沪会战中,日军先后投入了30万的兵力,动用了3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300多辆坦克;

而中国军队先后调动了中央军、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方部队,投入了73个师,总兵力达70多万人,动用了40多艘海军舰艇、250多架飞机;

虽然战败了,但中国军队以伤亡25万多人的巨大代价,歼灭了日军9万多人,在上海坚守了3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铭记历史!缅怀英烈!)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经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军队几乎每天阵亡一个师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