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还留了手绝活,给国印做了一个“留边”,保证制作过程中的所有工匠都拿不到印样。

篆刻开国大印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会轮到张樾丞的身上?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其实当时周总理交代这件事时,找了四个人,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和张樾丞,这几人都是北京有名的篆刻大师。但是由于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他。

一般来说,国家的印玺都是用黄金和宝玉为材料,而新中国却决定用黄铜,这一个决定就将新中国和曾经划分开来了。

接到任务后,张樾丞就认真地画了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给中央选择,结果毛主席选择了宋体。

张樾丞接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更是激动不已,印玺用黄铜,字体用宋体,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好极了好极了!”

人们不知道他为何这么说,他才解释道:“新中国是为人民着想的好政府呀,不铺张浪费,字体也是选择最简单以便人民看得通俗易懂的。”

怀着激动的心情,张樾丞开始了工作。首先是化铜,再浇铸,打光好后,拿大锉锉出大概,再仔细把做细的木炭磨光。

当时的张樾丞已经66岁,很久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了,但是开国大印这个的任务,还是要他亲自来把控的,两个儿子在一旁打下手。

准备工作都做好后,他开始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之印”的字样,然而细细地用凿子凿,用刀子修。

经过两天的努力,开国大印就做好了。按照篆刻的规矩,张樾丞留了个心眼,印玺的四个角都高出边框,这种叫留边,保证不会有任何人能先留下印样。

当他把印玺交上去时,人们纷纷感叹不愧是张樾丞大师,然而拿出酬金感谢他。

按理说这是应该付的辛苦费,但是能够参加到国家建设中,张樾丞感到十分荣幸,连连摆手不要。

其实张樾丞不只是在政府交代的事情上不求回报,平时他就是乐善好施的大好人。

张樾丞出身贫苦,好在读过几年书能识得一些字,14岁时就到北京琉璃厂拜师学习篆刻。

学习时他十分刻苦,废寝忘食,四年后就出师自立门户,开了一个同古堂。

并且在20岁时他就因为篆刻梁启超先生书写的“龙飞虎卧”四字而声名大噪。他篆刻的字还原了原本的龙飞凤舞,虎踞龙盘之势,令人叹为观止。

此后他又为大文豪鲁迅刻章,北京大学、中央银行总裁的印章也是他们父子刻的,使得张樾丞的名声更盛,被誉为“刻铜圣手”“铁画银钩”。

即使在京城颇有成就,但是张樾丞并没有骄傲自满,广交好友,文人墨客常在同古堂里交流,还有很多篆刻的行家前来学习,切磋。

此外,张樾丞一生节俭,常常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救助贫苦之人,在冬天时给百姓分发一些粮食。

店里的伙计有困难,只要是真有困难,他必定会慷慨解囊。平时规矩也没有那么多,大家和他同在一桌吃饭,同吃一样的菜。

1961年,张樾丞先生78岁,寿终正寝。后来十年浩劫,家人们对于他的事闭口不谈,导致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位篆刻大师。

直到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他生前的好友史树青提起他,才让人们知道他就是开国大印的篆刻者,才知道我国还有这么一位篆刻家。

而这枚开国大印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放在博物馆里展览了,让大家都能见证张樾丞的杰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